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奉国寺元代壁画裂隙病害的初步调查与成因分析
    刘成,李倩,王飞,康海鹰
    2021, 33(4):1-8.
    [摘要](12282) [HTML](152) [PDF 11.34 M](5456)
    摘要:
    奉国寺主殿大雄殿共有20幅元代壁画,因年代久远、几经修缮、保存环境不稳定,裂隙病害问题已十分突出。为此,本研究以其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壁画裂隙调查情况确定裂隙分布、判断裂隙种类、归纳裂隙特征;其次,参考建筑物墙体裂缝成因的分析方法,设计出奉国寺元代壁画裂隙病害成因的研究体系;最后,按照裂隙属性分析、开裂原因分析、开裂过程分析的逻辑顺序,系统、全面地总结该建筑壁画裂隙病害成因,为壁画的下一步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地区建筑壁画所产生的裂隙病害分析提供参考借鉴。
    2  红茶菌发酵液清洗丝织文物表面结晶盐的应用研究
    闫丽 傅萌 赵瑞廷 张蕊 武望婷
    2011, 23(1):7-12.
    [摘要](10858) [HTML](0) [PDF 3.43 M](6639)
    摘要:
    在我国考古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种类丰富,但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如棺液的浸泡等原因,丝织文物的表面形成很多结块,影响了文物的品质。因此,对此类丝织文物的清洗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本研究以唐代出土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检测技术对其表面结块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晶盐的主要成分为CaSO4·2H2O。本研究针对其结晶盐的成分,再利用显微观察、抗拉强度检测等手段分析了红茶菌发酵液对老化的现代蚕丝影响。在得出没有损伤的基础上,利用红茶菌发酵液中的生物有机酸和生物酶作为生物清洗剂清洗唐代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晶盐,取得了良好的清洗效果,对丝织文物本身无损伤。
    3  FTIR分析FeC13和CuC12涂布的纤维素纸张的自然老化
    谢燕
    2010, 22(3):86-86.
    [摘要](10069) [HTML](0) [PDF 719.52 K](5646)
    摘要:
    4  北方地区寺庙、殿堂壁画可溶盐活动规律的 实验室模拟研究
    王永进 于群力 阎 敏 马林燕
    2010, 22(3):15-20.
    [摘要](9613) [HTML](0) [PDF 1.50 M](4854)
    摘要:
    古代壁画的风化酥碱问题一直是壁画病害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墙体中的可溶盐。 了解壁画中可溶盐无机离子的特性及其活动规律可为解决古代壁画的酥碱问题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为此,通过 模拟壁画中可溶盐活动实验来揭示可溶性无机离子在壁画中的分布及活动规律。利用离子色谱仪检测分析壁画 不同高度细泥层、粗泥层以及土坯层的可溶盐离子浓度。结果表明,试块细泥层中的Ca2,Na+,和sOi'含量最 高,说明这三种离子在壁画中的迁移能力最强,CI-、N0f、Mg2+的迁移能力居中,K+迁移能力最弱。离子迁移能力 越强,在壁画表层富集程度就越高,各离子之间形成结晶盐的机率越大,对壁画破环作用越大。本研究可为解决古 代壁画盐害提供依据。
    5  利用中子断层摄影技术对青铜塑像迸行无损检测
    顾雯
    2010, 22(3):14-14.
    [摘要](9533) [HTML](0) [PDF 715.01 K](4871)
    摘要:
    6  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铁器碱性脱盐溶液中 氯离子的含量
    成小林 陈淑英 韩 英 潘 路 梅建军
    2010, 22(3):10-14.
    [摘要](9357) [HTML](0) [PDF 954.58 K](5221)
    摘要:
    在铁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脱盐是重要的保护程序之一。通常铁器的脱盐溶液为碱性。本工作主要研究氯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在测定碱性脱盐溶液中的氯离子含量时,溶液pH值和复配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对测定结果的 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碱性脱盐溶液或复配碱性脱盐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是可行 的;(2)溶液的pH值对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当溶液pH值在2-7范围内时,其对电位值影响不大;(3)表面活 性剂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小,在实际应用中,应配制与待测溶液组分相同的氯离子标准溶液,后期数据处理并绘制标 准曲线,以使测量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值。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表明,该方法准确度满足定量务析的要求。由此 可见,当脱盐溶液为碱性NaOH或复配碱性NaOH溶液时,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实时监测脱盐溶液中的氯离子含量 能较好地反映器物脱盐程度。
    7  汶川地震可移动文物震害研究
    周 乾 闫维明
    2010, 22(3):36-43.
    [摘要](8830) [HTML](0) [PDF 2.51 M](4787)
    摘要:
    为探索汶川地震作用下以浮放为主的可移动文物的震害及防震措施,通过震后勘查,讨论了汶川地震造成 的可移动文物的典型震害症状。从博物馆、陈列台、文物本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可移动文物的主要震害原因和传 统的防震措施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可移动文物的先进防震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防震机理。基于国内外可 移动文物防震经验,对我国可移动文物提出了防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可移动文物震害除了地震 本身因素外,文物防震措施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可移动文物的防震性能,首先应规范博物馆建筑抗震设 计,其次考虑陈列台隔震技术应用,最后再考虑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之间的可靠连接;采取先进的隔震技术对可移 动文物的防震具有促进作用。
    8  中国传统血料灰浆的应用历史和科学性
    张坤 张秉坚 方世强
    2013, 25(2):94-102.
    [摘要](8404) [HTML](0) [PDF 0.00 Byte](211)
    摘要:
    血料灰浆是中国古代建筑灰浆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工艺特色,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的科技水平。本研究从血料灰浆的科技史入手,综述了传统血料灰浆的应用历史和制备方法,包括在油饰彩画地仗层、油漆地仗层、漆器和桥梁建筑等方面;结合各种现代科技文献评述了古代建筑灰浆中动物血蛋白的检测方法,包括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和免疫法;阐述了灰浆中动物血的功能,如加气作用、减水作用、防水作用、平整和抗龟裂作用等,探讨了血料灰浆的作用机理。此外,还简述了血料、蛋清、糯米、红糖、桐油等有机添加剂的复配问题。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希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深对血料灰浆科学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并通过对血料灰浆的研究和传统工艺的科学化改进,更好地为当今古建筑修缮保护服务。
    9  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出土漆彩绘陶的分析研究
    杨颖东 何秋菊 周志清 崔剑锋
    2014, 26(2):9-15.
    [摘要](7654) [HTML](0) [PDF 6.01 M](5481)
    摘要:
    为了探究成都地区漆器制造历史和工艺,对2010年度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地点出土的一批彩绘陶残片样品采用包括: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AMS14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形貌观察(OM)、显微激光拉曼(MicroRaman)、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XRF)等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陶器年代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陶胎以易熔粘土为原料而成;彩绘层是用生漆(大漆)分别加炭黑、朱砂调和结膜而成;髹漆工艺为先髹饰黑色底漆层,然后再用含朱砂的红色颜料漆勾勒图案,黑红相间形成鲜明对比,起到良好装饰效果。这批漆陶的发现表明成都平原地区大漆工艺的使用年代可到西周中晚期。
    10  壁画的生物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
    马燕天 杜烨 向婷 田恬 张赫 武发思 汪万福 冯虎元
    2014, 26(2):97-103.
    [摘要](7602) [HTML](0) [PDF 4.91 M](5499)
    摘要:
    近年来生物因素对壁画的腐蚀破坏作用受到了众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壁画生物腐蚀的防护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从可以造成壁画损害的生物因素出发,综述近年来壁画生物腐蚀研究的成果,分别从小型动物、昆虫、植物、微生物以及游客五个方面阐述对壁画的影响,并讨论了进行生物腐蚀防护的措施和研究方向:对小型动物,使用一些物理性的防护措施,应成为有害动物防护研究的重点;对昆虫,防治重点是减少昆虫的植物性食物,昆虫中存在的捕食关系也是限制昆虫种群数量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微生物,一些具有抑菌效果的无机材料或许可成为生物杀菌剂的替代品;对植物,有害植物的清除技术的提高和有益植物的筛选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游客,建立人工复制的壁画或者设立数字影像代替原有文物壁画供人们参观,是目前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本综述成果可为以后的壁画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1  纸质文物的无损和微损观察分析方法
    谭敏 王玉
    2014, 26(2):115-123.
    [摘要](7531) [HTML](0) [PDF 10.31 M](13648)
    摘要:
    纸质文物很容易损坏,能存留至今的不多,越是早期的越稀少,因此纸质文物非常宝贵,做好纸质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常规的纸张特性分析方法往往损伤和破坏文物本身,因此需要了解无损和微损分析纸质文物的方法。这里介绍了纸的物理性能分析、纤维形态观测、纸的生产工艺推断、扫描电镜观察及其他分析方法。纸质文物的无损和微损分析方法可供文物工作者在基本不损伤和破坏纸质文物的情况下,分析该文物的特点,获取其原料组成、制造时期、生产工艺、舂捣打浆处理程度、纤维配比等信息。
    12  遗址博物馆内土遗址本体可溶盐和霉菌危害预防与治理的进展
    夏寅 李蔓 张尚欣 付倩丽 黄建华 严淑梅 孙志超 徐俊 周铁
    2013, 25(4):114-119.
    [摘要](7137) [HTML](0) [PDF 4.18 M](1367)
    摘要:
    在博物馆建筑的保护下,尽管避除了由于风蚀、雨淋、日晒等有害因素所导致的土遗址裂隙、崩塌等病害现象,但是可溶盐迁移及霉菌滋生导致的表层风化等一系列危害会造成土遗址本体破坏和信息损失 ,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重要且迫切。本文主要综述了可溶盐、霉菌的破坏作用、产生原因、影响因素、防治措施等,并探讨了遗址博物馆内土遗址防治可溶盐及霉菌危害的可行性保护研究方法。
    13  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颜料分析研究
    胡可佳 白崇斌 马琳燕 柏柯 刘东博 范宾宾
    2013, 25(4):65-72.
    [摘要](6803) [HTML](0) [PDF 6.22 M](533)
    摘要:
    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是目前陕西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建筑壁画,为了解其颜料组成,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颜料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五省会馆壁画除正殿发现一处红色染料外,其他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朱砂、铁红;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石绿、斜氯铜矿;蓝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smalt、石青;黄色颜料为雌黄、铁黄;褐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铁红及铅丹的变色产物二氧化铅;黑色为炭黑;白色颜料主要是铅白,且多使用铅白作为调色颜料。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清代民间壁画的制作工艺,丰富对陕西建筑壁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14  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锦缘绢地乘云绣荒帷”的修复
    楼淑琦
    2010, 22(3):55-60.
    [摘要](6617) [HTML](0) [PDF 2.49 M](4718)
    摘要:
    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了四床质地各异、造型独特、纹饰华丽、做工精细的棺罩(荒帷),为全国首次发现, 为研究我国西汉初期的服饰、丝织品制造技术和手工业水平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但由于荒帷长期在地下 环境中受各种因素的侵蚀,已破损老化严重、碰触易碎,为此必需进行修复。本工作通过对其中一件荒帷的外观目 测观察,显微镜对纤维结构的检测以及病害分析后,决定以针线法分别对锦面、锦缘进行修复,然后拼合成形。由 于文物平摊面积比较大,因此采用分区修复的方式逐块进行修复。修复后的荒帷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展出,为广 大观众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精美展品。此方法可为国内类似出土丝织品(丝、绢、锦)文物的修复提供借鉴。
    15  利用照片建模技术重建文物的三维数据模型
    乔杰 郭隽菡 兰天亮
    2011, 23(1):68-71.
    [摘要](6418) [HTML](0) [PDF 1.38 M](4491)
    摘要:
    基于照片的三维建模技术是指直接通过二维数码照片来重建物体的三维数据模型。根据照片建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利用该建模技术实际完成了重庆大学校内一尊塑像的三维数据模型的建立。照片建模技术在文物遭遇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件之后的成功应用表明,文物的三维模型重建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16  博物馆环境监控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吴来明 徐方圆 黄河
    2011, 23(3):96-102.
    [摘要](6315) [HTML](0) [PDF 0.00 Byte](374)
    摘要:
    对博物馆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控,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有效途径。为广泛发挥物联网在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基于“洁净”概念的博物馆 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内涵,分析了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有害生物四方面监控的特点与需求,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几项重大文物展览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情况,指出大力加强博物 馆环境适宜的监测技术研发,是实现博物馆环境风险预控的关键。
    17  西汉铸钱工艺中钱币型腔和内浇道对充型过程影响的计算机模拟试验
    廉海萍 杨弋涛
    2013, 25(4):24-36.
    [摘要](6126) [HTML](0) [PDF 12.46 M](862)
    摘要:
    西汉时期平板范竖式浇注铸钱工艺中有不同的钱币型腔设置和内浇道的形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的流动模拟和凝固模拟技术,研究了钱币型腔和内浇道对充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对充型时间影响不大。2)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对充型过程产生影响,内郭正置的型腔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内浇道的形状对钱币型腔的液流充型时间和液流在型腔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对凝固特征虽略有影响,但远小于钱币本身几何特征对凝固特征的影响。西汉中期起至晚期已基本采用内郭斜置的型腔设置,表明古代工匠在西汉中期始已明了钱币型腔的设置对充型过程将产生影响,已能通过选择更好的钱币型腔的设置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铸钱时,对缩短充型时间的要求高于对充型状态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多采用缩短充型时间的内浇道形状以提高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的充满率,从而提高成品率。
    18  东周楚式戈斑纹的成分与相组成
    丁忠明 吴来明 李戈扬
    2011, 23(4):1-7.
    [摘要](6121) [HTML](0) [PDF 0.00 Byte](436)
    摘要:
    为探讨东周楚式戈斑纹的处理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SEM、EDS、EBSD研究了上海博物馆藏的楚式斑纹戈的成分、显微组织和相组成,讨论了其制作工艺。结果表 明:东周楚式戈富锡层厚度不均,以十余μm左右的厚度居多,最多处由4种不同物相组成,分别为η相、ε相、δ相及(α+δ)共析相。富锡层与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与现有其它富锡工艺研究 成果进行比较,认为此件楚式戈与其它地域的富锡技术具有共同的工艺特征,应为热镀锡工艺。但在工艺参数掌控方面应呈现地域上的差异。
    19  文物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与探讨
    祝孔强
    2011, 23(3):16-21.
    [摘要](6086) [HTML](0) [PDF 0.00 Byte](362)
    摘要:
    从文物特性、文物数据特征、文物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要求等逐层递进分析,阐述了文物数据的特点和文物数据库设计的理念,进而概括文物数据库技术设计的内涵,结合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技术特点,力图探讨文物博物馆领域数据库建设技术上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20  物联网在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用的思考
    王毅
    2011, 23(3):89-95.
    [摘要](6075) [HTML](0) [PDF 0.00 Byte](361)
    摘要:
    从物联网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立足于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个性特点和独特需求,描绘了物联网在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能实现的运用,包括 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园区公共服务展示系统、网络信息传播和服务系统,并对物联网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中的必要性、长期性、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主办单位:上海博物馆 编辑出版:《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118号,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电话:021-54362886 传真:021-54363740 E-mail:wwbhykgkx@163.com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2024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03390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01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