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石质文物表面防护中的问题和新材料
    张秉坚,尹海燕,铁景沪
    2000, 12(2):1-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0.02.001
    [摘要](1167) [HTML](0) [PDF 143.87 K](4892) [Cited by](14)
    摘要:
    野外的大型石质文物暴露在自然界的风化环境中,近代环境污染和酸雨使侵蚀更加严重,已有许多防护材料用于石质文物的防护,本文分析了目前防护材料,特别是憎水性有机高分子防护材料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索了使用新的生物无机防护材料的可能性。
    2  石质文物表面防护中的问题和新材料
    张秉坚 尹海燕 铁景沪
    2000, 12(2):1-4.
    [摘要](792)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14)
    摘要:
    3  丙烯酸非水分散体等几种土遗址防风化加固剂的效果比较
    周双林,原思训,杨宪伟,郭宝发,夏寅
    2003, 15(2):40-48.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3.02.009
    [摘要](861) [HTML](0) [PDF 269.09 K](2893) [Cited by](11)
    摘要:
    对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等几种土遗址防风化加固剂进行了加固效果对比检验 ,包括加固前后土样各种性能的变化 ,如 :重量、颜色、孔隙率变化 ,抗压强度的提高 ,耐水、耐冻融、耐盐能力的增加等。通过检验发现 ,在所试材料中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加固剂在浓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对土体就有加固作用 ,使土体具有很好的耐水性、耐冻融能力 ,耐盐破坏能力也有提高 ,并且不影响土体的外观和透气性。而其它材料如正硅酸乙酯、丙烯酸树脂、聚氨酯、聚酯等虽在一些性能上能满足需要 ,但还有一些方面不能满足要求。对比表明 ,丙烯酸非水分散体是一类优良的土遗址防风化加固剂。
    4  EDXRF探针分析古瓷产地的尝试
    杨益民,毛振伟,朱铁权,冯敏,梁宝鎏,王昌燧,孙新民,郭木森,范新生
    2003, 15(3):1-7.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3.03.001
    [摘要](319) [HTML](0) [PDF 254.24 K](2844) [Cited by](10)
    摘要:
    由于古汝瓷原料产地的信息能为汝瓷科技鉴定工作提供可靠的借鉴 ,本工作采用EDXRF探针技术测试了若干汝瓷和钧瓷等样品中的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再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处理成分数据 ,对各样品的因子得分用因子轮廓图和聚类分析图来表示。结果表明 ,新安钧瓷、古汝瓷和现代仿汝瓷能较好地加以区分 ,金钧和元钧能从釉的微量元素上加以区分 ,严和店窑青瓷也能和其他样品区分开。这说明上述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中所隐含的产地信息 ,从而为汝瓷科技鉴定和其他古陶瓷的产地分析提供了参考。
    5  用电子束辐照加固秦俑彩绘
    容波,张志军,周铁,英郭·罗格纳
    2002, 14(2):1-8.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2.02.001
    [摘要](283) [HTML](0) [PDF 720.15 K](2420) [Cited by](8)
    摘要:
    为有效加固秦俑彩绘,选择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加固方法进行保护。在最佳辐照加固条件:以2-羟基甲基丙烯酸乙酯为单体,用1MeV2.0 mA 60kGy电子束辐照可有效地加固秦俑彩绘层。加固后的陶俑表面没有出现光泽,彩绘层颜色鲜艳如初,生漆层、颜料层也再无起翘、脱落现象,干燥、自然。
    6  贾湖遗址绿松石产地初探
    冯敏,毛振伟,潘伟斌,张仕
    2003, 15(3):9-12.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3.03.003
    [摘要](280) [HTML](0) [PDF 217.17 K](2886) [Cited by](8)
    摘要:
    为探索河南省贾湖遗址中绿松石的产地问题 ,通过对伴生岩石的岩相、物相分析以及对绿松石矿物的化学组成分析 ,对比研究了贾湖遗址与湖北、陕西、安徽等现代主要绿松石矿区的绿松石。结果表明 ,贾湖遗址的绿松石与上述现代绿松石矿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今后应重点研究河南省淅川县所产的绿松石。
    7  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倾原因浅析
    董益平,竺润祥,俞茂宏,余如龙
    2003, 15(4):1-5.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3.04.001
    [摘要](673) [HTML](0) [PDF 601.36 K](2304) [Cited by](8)
    摘要:
    宁波保国寺是浙东现存最古老的宋代木结构建筑,自清乾隆时期起,大殿结构发生北倾,后对4号转角檐柱进行修缮并加固至今,通过跟踪测试没有发现新的倾斜趋势。然而,探讨大殿曾经北倾原因以及经修缮后现今大殿的可靠性无疑仍是必要的。古木结构的特点是梁柱的榫卯连接具有半刚性性质。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大殿结构进行力学分析时,榫卯连接可采用空间二节点虚拟弹簧元进行模拟,单元刚度矩阵中相应的刚度特性系数可由接触有限单元法近似求得。这样,大殿结构可离散为杆、梁、壳、体元和上述虚拟弹簧元等的组合,在屋面荷载、雪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采用有限元法可求得各节点的位移和相应应力。通过计算表明,不计4号柱时产生的向北位移比考虑该柱参加受力时要大得多,可见北倾原因确系4号柱年久失效而引起。计算结果也表明,现今大殿结构由受力来看是安全的。同时预示了可能出现的最危险部位。保国寺大殿结构的力学分析结果,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8  偏光显微粉末法在秦俑、汉阳陵颜料鉴定中的应用
    夏寅,周铁,张志军
    2004, 16(4):32-35.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07
    [摘要](363) [HTML](0) [PDF 249.76 K](2407) [Cited by](8)
    摘要:
    为探索偏光显微粉末法在颜料鉴定中的应用 ,利用该方法并辅以显微化学法 ,对采自秦俑和汉阳陵等地颜料的晶体颗粒的大小、形状、颜色、表面形态、折射率、双折射率和消光性等光学性质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鉴定出秦俑样品中有 10种颜料 ,汉阳陵中有 5种颜料 ,且秦俑的紫色颜料中加入的朱砂与汉阳陵相比颗料较大数量也较多。说明了该方法可鉴别古代无机和有机颜料 ,并可望用于岩石、陶瓷、锈蚀物等方面的分析。
    9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的制备及在土遗址保护中的试用
    周双林,原思训
    2004, 16(4):50-52.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11
    [摘要](581) [HTML](0) [PDF 111.22 K](2799) [Cited by](8)
    摘要:
    为找到耐候性良好并对土遗址有良好保护效果的材料 ,以工业品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为原料 ,采用转化法制备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材料。对形成的非水分散体进行了外观检验和老化性能检验。通过对土样的加固试验和实地应用发现 ,浓度为 0 .8%的加固剂 2 5 1M具有良好的固结效果 ,表面颜色基本不变 ,证明这种材料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土遗址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
    10  博物馆环境监控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吴来明 徐方圆 黄河
    2011, 23(3):96-102.
    [摘要](6419) [HTML](0) [PDF 0.00 Byte](374) [Cited by](8)
    摘要:
    对博物馆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控,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有效途径。为广泛发挥物联网在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基于“洁净”概念的博物馆 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内涵,分析了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有害生物四方面监控的特点与需求,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几项重大文物展览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情况,指出大力加强博物 馆环境适宜的监测技术研发,是实现博物馆环境风险预控的关键。
    11  用电子束辐照加固秦俑彩绘
    容波 张志军 周铁 英郭·罗格纳
    2002, 14(2):1-8.
    [摘要](231)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8)
    摘要:
    12  我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物探技术的应用
    钟世航
    2004, 16(3):58-6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3.016
    [摘要](511) [HTML](0) [PDF 395.69 K](1751) [Cited by](7)
    摘要: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物探技术在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应用越来越多 ,在古墓探查、大型古建筑地下遗存现状探查、重要古建基础状况探查、古遗迹断代等方面 ,地球物理技术都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机会。本文通过地球物理技术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北京故宫紫禁城、嵩岳寺塔、古泗州城遗址、风阳明中都等的物理探查实例 ,以及查找古墓、古遗迹断代等方面的工作 ,介绍了我国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进展 ,并指出了物探在用于考古和文保时的特点和展望。
    13  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技术研究
    汪万福,马赞峰,李最雄,杨涛,付有旭
    2006, 18(1):52-59.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6.01.013
    [摘要](497) [HTML](0) [PDF 454.01 K](1420) [Cited by](7)
    摘要:
    壁画空鼓病害是最为严重的壁画病害类型之一,如何科学解决壁画空鼓病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在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西藏布达拉宫等处古建筑空鼓病害壁画的修复加固治理,系统总结了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的基本原则、材料与修复工艺,重点讨论了灌浆孔与锚固孔位置选择的标准、注浆管的埋设,水灰比与灌浆量的控制,壁画支顶防护的作用,灌浆结合锚固补强的技术要求,补色的标准与原则,灌浆效果的评价及灌浆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等关键的技术问题。结果表明,壁画灌浆结合锚固补强技术是解决空鼓病害壁画的主要措施之一。
    14  炉渣分析揭示古代炼铜技术
    李延祥,洪彦若
    1995, 7(1):28-3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1995.01.004
    [摘要](243) [HTML](0) [PDF 501.97 K](1598) [Cited by](6)
    摘要:
    对古代炼铜工艺、熔炼过程及其炉渣进行了分类,建立了以铜和硫的赋存状态与相对含量(Cu/S)鉴别炉渣种类,进而结合其它遗迹遗物来揭示古代炼铜技术的研究方法。
    15  用于石刻艺术保护的化学合成物的现状
    LewinSZ,王金华(译)
    2001, 13(2):58-63.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2.012
    [摘要](448) [HTML](0) [PDF 1.08 M](1528) [Cited by](6)
    摘要:
    16  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研究
    陈元生,解玉林
    2002, 14(Z1):152-191.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2.s1.016
    [摘要](1005) [HTML](0) [PDF 2.33 M](3259) [Cited by](6)
    摘要: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恶化使文物受损影响日益明显。上海、重庆、广州三市博物馆环境质量检测调查说明其现状与文物保护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有些甚至还处于污染相当严重的地步。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温湿度、光线(可见光、紫外光)、污染气体(包括尘埃),不同材质的文物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有的是起主要作用,有的则是起协同增效作用。研究其反应机理、反应速率,量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制定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要求达到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因素对文物所造成的损害,但受治理技术、监测技术、经济的许可、合理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制定分级标准将有利博物馆的环境治理实施和监测。
    17  氮氧化物对文物的危害和变化规律
    罗曦芸
    2002, 14(Z1):228-238.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2.s1.020
    [摘要](259) [HTML](0) [PDF 553.60 K](1495) [Cited by](6)
    摘要:
    氮氧化物作为当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介绍氮氧化物、由氮氧化物带来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中的氧化剂(O3和PAN)以及氮氧化物在气相或物体表面形成的气态HNO3和酸雨中的液态HNO3对各类文物的危害作用。API公司生产的200型NOx分析仪对上海博物馆在龙吴路的库房和实验大楼周围环境中NOx与时间、空间、气象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每天清晨6:00-9:00,傍晚15:00-17:30是NOx的高峰时段;晴天NOx浓度明显高于阴雨天气;此外,NOx浓度与空间位置也密切相关。本结果为分析氮氧化物污染来源、选择文物进出或保护处理的适宜时段以及选择合适的检测位置提供参考。
    18  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技术定量方法的探讨
    何文权,熊樱菲
    2003, 15(3):13-20.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3.03.004
    [摘要](401) [HTML](0) [PDF 234.23 K](1645) [Cited by](6)
    摘要:
    随着古陶瓷科学技术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 ,不同分析技术间数据的交流和借鉴成为必然。本工作主要从技术角度分析目前国内用于古陶瓷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科学分析技术的测量偏差来源 ,并对测量分析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在针对古陶瓷样品不均匀性要求方面 ,比较了几种分析技术实验条件的选择 ,指出适合于古陶瓷分析测量束斑的大小为2-3mm。结合上博实验室EDXRF技术用于古陶瓷胎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工作 ,详尽探讨了古陶瓷胎样品的原始样和粉末压片样的定量分析 ,指出古陶瓷中的“气孔效应”是造成两类样品不能公用标准样品的原因。
    19  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探讨
    王丽琴,党高潮,梁国正
    2004, 16(4):58-63.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14
    [摘要](382) [HTML](0) [PDF 192.87 K](1505) [Cited by](6)
    摘要:
    探讨了石质文物风化的诸因素 ,认为主要来源于石材原料、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破坏等几个方面 ,阐述了目前用于石质文物加固保护的无机加固剂、有机加固剂的特点、应用及其加固技术 ,该工作对石质文物加固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20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的X射线照相技术
    丁忠明,吴来明,孔凡公
    2006, 18(1):38-46.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6.01.010
    [摘要](339) [HTML](0) [PDF 1.15 M](1503) [Cited by](6)
    摘要:
    阐述了X射线机的工作原理,并列举软、硬X射线机在青铜、陶瓷、书画、漆木器等文物检测分析中的应用实例,揭示了X射线照相技术在获取文物内部信息,反映各类文物的保存状况、制作工艺、修复情况、病害现象、内部缺陷、真伪鉴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介绍了X射线照相技术应用在文物检测中的经验,并对X射线照相技术在文物无损检测中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主办单位:上海博物馆 编辑出版:《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118号,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电话:021-54362886 传真:021-54363740 E-mail:wwbhykgkx@163.com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2025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03390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