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5(6):1-10.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221202784
摘要:彩绘文物表面滋生霉菌会改变文物的颜色与外貌、破坏整体稳定性,对文物造成严重破坏。防止霉菌破坏的重要方法就是使用抑菌剂,但目前缺乏科学评价彩绘文物抑菌剂的方法体系。本研究选择异噻唑啉酮、戊唑醇等12种抑菌剂,以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枝孢菌(Cladosporium sp.)、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五种彩绘文物常见霉菌为对象,从抑菌活性、抗药性、颜色变化、抑菌效果及其长效性等方面对抑菌剂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初步构建了用于彩绘文物典型病害菌防治的抑菌剂评价方法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方法体系筛选出对上述五种常见霉菌抑菌效果良好的抑菌剂及其质量分数,即0.15%异噻唑啉酮和戊唑醇,2%苯扎氯铵、肉桂精油和克霉唑;同时,苯扎氯铵对五种霉菌抑菌效果的长效性良好;0.2%纳他霉素会引起部分颜料颜色的改变。本研究通过多项指标选择抑菌剂,所构建的霉菌抑菌剂评价体系为彩绘文物的霉菌防治提供依据,对彩绘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23, 35(6):11-27.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220302444
摘要:通过传统“净皮”工艺得到的皮影原皮,具有质地硬、不易弯折、透光性好、亲水性基团多等特点,不同于蓬松柔软的普通皮革。特殊的工艺过程,使皮影具有特殊的材料性质。但是皮影类文物保护尚未受到学界较多关注,多数研究甚至误将皮影类文物所用皮料等同于其他普通鞣制皮革,忽略其特殊的物质材料基础。因此,本研究将皮影原皮作为标准样品,实施控制变量的样品人工加速老化,结合显微观察、性能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进行评估,探究环境因子在皮质劣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偏好。其创新点有二:第一是提出一种适宜于皮影皮质老化、劣化程度的标准量化评估方法——该法取样量少、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结果令人满意;第二是基于本评估方法的原皮皮质评估实践,证明即便没有鞣制效应作用,仅经过机械制皮过程,皮质仍具有相当的化学稳定性。
2023, 35(6):28-39.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220202425
摘要:存世印谱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病害是印蜕中印油老化导致的渗化问题。研究表明,印油渗化不仅会在印蜕四周形成黄色或棕色的油渍,而且会导致纸张pH值降低,影响印谱的长久保存。通过对印泥中常用的蓖麻油、菜籽油、茶油、调和印油等六种油脂进行模拟老化实验,发现油脂老化后普遍存在变色、pH值下降和渗化问题。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老化前后的油脂样品,发现油脂在老化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占比增加,并形成了壬二酸等脂肪族羧酸。油脂老化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导致了变色、酸化、渗化等一系列问题。在印谱实物样品中也发现了饱和脂肪酸。在印谱的保护工作中,应对油脂的老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2023, 35(6):40-47.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220302459
摘要:梅花玉版笺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清代宫廷御用粉蜡笺。本研究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对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白色梅花玉版笺的制作材料进行了科学分析:在透光摄影中观察到纸张表面施粉时的涂刷痕迹,涂刷工具宽度约为5 cm;三维视频显微镜显示纸张表面描金的泥金碎片宽度为0.8~12 μm;通过纤维分析发现此件梅花玉版笺为皮竹混料纸;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纸张表面施粉为铅白颜料;通过大面积X射线荧光成像光谱仪对冰梅纹及钤印进行了面扫,结果显示钤印处主要元素为Hg、Fe、Ca;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结果显示冰梅纹所用为两种纯度不同的泥金。根据检测分析结果对梅花玉版笺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复原尝试,制作的复制样品与文物材质相同、外观相似。基于以上工艺流程结合各色粉蜡笺染料成分分析结果,可进一步尝试复原各色粉蜡笺与梅花玉版笺。
2023, 35(6):48-57.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20202418
摘要:故宫乾隆花园内的古华轩外檐落地罩是北方地区建筑装修使用大漆工艺的罕见案例。为探明其装饰层材料工艺做法,综合利用光学显微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多种技术,结合传统漆作文献记载和清宫档案,详细厘清了装饰层的材料组分、制作工艺及营缮历史。研究表明,古华轩落地罩保存了八个时期的装饰层,整体使用调入桐油的大漆髹饰,不同时期的黑漆分别采取添加炭黑、添加铁盐两种方法制得。金饰做法包括描金、贴金两种。初始营缮工艺为捎当灰—布漆—漆灰—黑漆—色漆—金饰;重缮时做法相对简化,并将原先的一色金改为两色金。
2023, 35(6):58-68.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20602587
摘要:利用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三维数字显微系统,对湖南出土的11颗战国时期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科学分析。基于获取的蜻蜓眼珠化学成分、表面和断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确定了这批蜻蜓眼玻璃珠的成分体系、制作工艺和产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泡碱型钠钙玻璃,1颗扁平蜻蜓眼玻璃珠为植物灰钠钙玻璃,均可能产自埃及或东地中海地区;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铅钡玻璃,还有4颗为钾钙玻璃,皆为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国本土玻璃,应为楚国本地制作。这11颗蜻蜓眼玻璃珠均采用层叠镶嵌工艺,先制作珠体,然后再用不同玻璃条或片在未完全凝固的状态下进行镶嵌而成。
2023, 35(6):69-77.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20402497
摘要: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明代彩色宝石文物,但绝大多数彩色宝石并不产自中国。为探讨播州杨氏墓出土的七凤三龙金冠上镶嵌的蓝宝石的矿料来源,本研究采用微量元素与内部包裹体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发现样品的Fe、Ga含量较低、Mg含量较高以及Ga/Mg比值较低,以此得出样品为变质成因的蓝宝石,排除其产自岩浆成因矿床。观察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并与不同变质成因蓝宝石产地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样品内部包裹体特征更类似于缅甸、马达加斯加蓝宝石。最后结合不同地区蓝宝石矿床发现、开采历史记载,综合研究分析得出,该件蓝宝石文物的矿料最可能来自于缅甸矿区。此项研究可为探索我国古代以蓝宝石为代表的彩色宝石类文物的产地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2023, 35(6):78-86.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30102796
摘要: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匣钵和装烧方式对模拟烧制青瓷釉的影响。此外,通过色度分析仪及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模拟烧制青瓷釉色度和着色物质铁的价态进行测试,探讨了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秘色青瓷的作用和机理。越窑青瓷实验考古中,对七件青瓷样品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青瓷釉的Fe2+/Fe3+比值为2.8,远大于普通匣钵内青瓷釉的0.57。结合考古实地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这是越窑秘色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2023, 35(6):87-95.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21102733
摘要:为了缓解龙门石窟金刚经洞因局部坍塌引起的水害、微生物等病害发育问题,利用3D打印技术对坍塌部位进行修复:修复部件以光敏树脂为打印材料,修复部件为空心结构以减轻荷载;对修复部件进行光场、温度场仿真设计,使洞窟内日光辐射强度降低至日光直射的50%~56%,窟内温度分布差值由6.6℃降低到1.9℃;修复部件采用S8801涂覆内外表面,S8801老化实验后主要性能保持率均大于90%,并采用玄武岩纤维与玻璃纤维增强修复部件内表面。经多次降雨后观察,龙门石窟金刚经洞由缺失导致的雨水倒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该工作为3D打印技术与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工作结合奠定基础。
2023, 35(6):96-103.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20802656
摘要: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需要对纸张进行脱色处理以除去部分顽固污渍、霉斑。本研究选取了六种不同类型的脱色剂,探究脱色处理对宣纸、皮纸、竹纸等几类传统手工纸样老化后各项理化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各类脱色剂对不同纸种耐久性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氧化性脱色剂与还原性脱色剂均会使纸张各项理化性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整体上,使用的脱色剂氧化性越强,纸张微观纤维受损越严重,脱色前后宏观性能下降幅度越大,而还原性脱色处理对纸张各项理化性能影响较小。在纸质文物修复脱色时,选择合适的脱色剂,可以有效减小文物损伤。
2023, 35(6):104-109.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10302056
摘要:针对在古代绢画补配修复中,面对古今材质与装裱要求不一、病害种类不同的情况,为将现代的绢绫线与文物的经纬线更好地匹配,研制了一种绢绫刮口刀。此刀由八个点形成的一条线或一个面作为刮口工作的状态,可以避免绢画修复中常用工具——马蹄刀、美工刀以点为工作面的刃口所产生的倾斜角度力点小且刀刃的点难以控制易伤及画心等缺点。虽然研制的绢绫刮口刀在修复明代绢本水陆画《七宿星君水陆道场图轴》的补绢刮口步骤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裱技艺如何科学化,还需不断地探讨。
2023, 35(6):110-118. DOI: 10.16334/j.cnki. cn31-1652/k.20221202790
摘要:西安市雁塔区集中发现了一处元代家族墓,是陕西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两座编号为M38、M40的墓葬残留壁画,壁画残损但颜色鲜艳,基本保留了颜料层结构信息。为了解这两座元墓壁画的颜料类型,通过剖面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拉曼光谱和显微红外光谱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壁画颜料成分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壁画颜料包含矿物颜料和有机染料——红色颜料有铅丹、朱砂、铁红,黑色颜料为炭黑,白色颜料为白垩,绿色颜料为石绿,蓝色颜料为石青和靛蓝;墓葬M38的壁画有白灰层,墓葬M40的壁画无白灰层。靛蓝的应用是西安地区继唐代韩休墓壁画中发现之后的又一使用实例,为靛蓝在元代作为绘画材料在壁画中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资料。研究结果也将为两处元代墓葬壁画后续的保护修复提供重要参考。
2023, 35(6):119-123.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10702180
摘要:木材防腐处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西藏偏远地区缺乏专业设备的条件下要保证处理效果,需特殊的处理工艺与高效的检测手段。透入度和载药量是衡量木材防腐处理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载药量可通过换算得出结果;透入度一般需要在实验室使用仪器检测。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发明使得以前需要在实验室开展的工作可在现场完成,该仪器通过检测木材中防腐剂所含的金属元素确定透入度,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西藏偏远地区寺庙木材防腐防虫处理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2023, 35(6):124-136.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21002700
摘要:酥碱病害是壁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被称为壁画的“癌症”。因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病害产生机理复杂、修复材料匮乏和修复方法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酥碱病害的修复与防治。本文系统梳理酥碱病害的成因、病害机理、加固材料、地仗修补材料,以及针对不同盐霜的保护修复方法的研究成果,客观评价酥碱壁画修复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古代壁画酥碱病害的防治与修复提供系统的技术参考和实践借鉴。
2023, 35(6):137-147. DOI: 10.16334/j.cnki. cn31-1652/k.20211202371
摘要:现代钢铁冶炼流程中“夹杂物”概念及应用对古代钢铁材料工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夹杂物分析研究成为冶铁考古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梳理了不同古代金属冶炼与加工工艺下夹杂物的来源,并对古代夹杂物的表征方法进行归纳,进一步将夹杂物分析在国内外冶铁考古中的应用进行评述。西方学者的夹杂物研究侧重于以成分特征为主要对象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形成夹杂物判别产地来源方法;而我国学者则依靠定性判断方法建立起夹杂物辅助铁质文物工艺判别方法。当前古代钢铁制品夹杂物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分析方法单一、对夹杂物包含信息的挖掘不够深入,今后可利用现代冶金分析手段从多方面了解古代钢铁制品夹杂物特征,为后续解决考古学问题打下基础。
2023, 35(6):148-155.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30502913
摘要: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我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通过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督检查的流程,降低文物风险,保障文物安全。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的两个临时展览为例,从环境信息统计分析、湿度阈值设定与调控策略选择、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估、展柜密封性能要求等方面阐述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工作的应用实践和研究思考。
2023, 35(6):156-163.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 20221102764
摘要:自1952年以来,被揭取迁移到博物馆中的墓葬壁画,在被修复、收藏、展示、运输、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画面污染、色彩褪变、颜料层粉化脱落、地仗层空鼓、支撑体变形等中度或重度腐蚀受损现象,使得现阶段对导致壁画藏品劣化、损毁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和调查成为了一项亟待开展的基础工作。为此本工作从壁画保护的视角出发,在充分考虑其本体脆弱性的同时,将藏品管理中潜在的不确定性识别为明确的风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延缓藏品的老化进程,为加强藏品保护和零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2023, 35(6):164-171. DOI: 10.16334/j. cnki. cn31-1652/k.20210802235
摘要:纺织品考古具有百年历史,但纺织品科技考古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中,古代染料的分析检测可以提供天然染料的来源、相关染色方法,甚至纺织品文物的生产地点和时间等重要信息,从而为古代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且有助于了解古代纺织服饰的色彩文化。古代染料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系染料、蓝色系染料和黄色系染料等,其中:红色系染料中植物染料较为常见的有红花、苏木和茜草等,动物染料主要有南美胭脂虫、克玫兹胭脂虫和紫胶虫等;蓝色系染料一般为靛青,主要从含靛植物中获得,中国历史上使用的含靛植物主要有马蓝、木蓝、蓼蓝和菘蓝;黄色系染料主要包括黄栌、槐米、黄檗和姜黄等。目前,用于古代染料分析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光纤反射光谱(FORS)、荧光光谱(F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等,这些方法具有各自特点,为纺织品文物上天然染料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