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结合3D打印铸造的青铜器可拆卸式修复研究

      2021, 33(3):1-9. DOI: 10. 16334/j.ccki. cc31 -1652/k.20201101926

      摘要 (985) HTML (119) PDF 23.10 M (4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残缺是出土青铜器常见的病害。传统青铜器完美修复通过手工制作补配件后连接固定的方式进行,这样的修复方式周期较长,一旦修复后不便于拆解,且掩盖与改变了部分原文物有价值的破损信息。随着3D打印精度与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打印材料的推陈出新,3D打印早已从单一输出树脂材料发展为多材质复合输出的方式,其中以直接金属增材为主的金属3D打印以及3D打印结合铸造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青铜文物修复技艺得到了更为科学而有效的发展。本工作通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经过“改制”的商代晚期兽面纹青铜斝的修复案例,对“完美复原式”的传统青铜器修复方式进行新的探索,将可拆卸式补配方式结合3D打印铸造的方法,融入到文物修复流程中,在补配残缺器物的同时,不对文物本体产生干扰,保留具有研究价值的“改制”痕迹,在最少干预性与展陈效果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使得传统文物修复变得更为安全、精准与有效。

    •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彩塑高保真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2021, 33(3):10-18. DOI: 10. 16334/j.cnki.cn31 - 1652/k. 20200801846

      摘要 (938) HTML (141) PDF 19.42 M (3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彩塑三维重建是精确获取文物的三维几何和纹理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对于文物保护、数字档案建立、考古研究、展览展示以及移动数字博物馆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莫高窟彩塑作为一种不可移动文物,受采集空间及丰富的纹理信息的影响,现有的三维重建方法尚不能在保证重建精度的基础上,准确还原文物表面的色彩信息。为此,通过研究和设计双相机结构光的FOTOMOULD三维重建系统,对莫高窟第45窟彩塑菩萨三维重建,在获取高精度几何信息的同时,达到了色彩、纹理、细节等高度还原的效果。

    • 基于三维扫描模型的兵马俑足踝有限元分析

      2021, 33(3):19-26. DOI: 10. 16334/j.cnki.cn31 - 1652/k. 20200801852

      摘要 (827) HTML (73) PDF 10.44 M (3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兵马俑残片的三维点云数据,结合Geomagic Studio和Hypermesh建立高精度的兵马俑足踝残片三维实体网格模型。通过基于ABAQUS的重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足踝部分的Von Mises应力和变形特征,以确定足踝处的受力薄弱部位。为进一步探究模型各残片的最佳点云简化比例,采用点云简化模型进行相同工况的有限元分析,以验证点云简化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结构在重力作用下可保持安全稳定的状态,相对薄弱部位位于左腿足踝处;对于大部分残片,其最佳简化比例在60%~70%,简化后可有效缩短模型实体化处理时间;采用简化模型得到的有限元结果,其最大Mises应力相比于原始模型的误差小于15%,且应力云图和变形图形状接近,模型简化具有可靠性。

    • 淮安板闸遗址的结构安全评估与保护设计研究

      2021, 33(3):27-36. DOI: 10. 16334/j.cnki. cn31 -1652/k. 20190501480

      摘要 (795) HTML (51) PDF 9.85 M (3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淮安板闸遗址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首先通过现场测绘调研,获得板闸遗址的几何尺寸和结构构造形式;然后再对板闸遗址的残损进行分析,先找出其显见的病害,包括墙体残损和木桩残损等;接着分别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与传统计算方法对其结构性能进行研究,并进行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然后找出其隐在病害,主要是各层土体局部塌陷和墙体开裂等问题;最后,综合实际残损分析及数值计算模拟结果,提出了适用于板闸遗址的保护设计方法。研究表明:对于板闸这类平面转折的文物类型进行修缮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增强墙体拐角处的抗拉强度,具体措施可以采取通过沿水平灰缝埋设不锈钢钢筋的方式进行加固。

    • 太仓半泾河古船难溶盐脱除效果研究

      2021, 33(3):37-46. DOI: 10. 16334/j.cnki. cn31 - 1652/k. 20190901564

      摘要 (1037) HTML (88) PDF 6.18 M (2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仓半泾河古船是近海河道出土的古船,在保护修复工作开展前期,需采取脱盐处理。为全面了解船木含盐情况,针对不同部位不同树种船木样品中的盐分种类与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船木所含的难溶盐以硫铁化合物为代表,部分含有FeS2。船木颜色发黑与船材中的铁离子有关,铁离子主要来源于船上的铁钉,采用金属螯合剂发生螯合反应进行脱除。通过对比研究EDTAHO(EDTA-2Na和H2O2复配试剂)、EDTA-2Na和NaH2PO4·2H2O浸泡法的脱盐效果,发现1 000 mL体积分数0.4%中性EDTA-2Na溶液脱盐综合效果最好,44 d内进行两次脱盐可以把铁离子的质量浓度控制在1 mg/L内。通过便携式色差仪检测脱盐后样品的L、a、b值计算色差ΔE接近健康材,且对综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损伤最小。最终选用EDTA-2Na作为太仓古船的难溶盐脱除试剂。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保存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 19世纪西方绸面阳伞修复研究

      2021, 33(3):47-57. DOI: 10. 16334/j.cnki. cn31 - 1652/k. 20200101649

      摘要 (950) HTML (90) PDF 41.57 M (3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到20世纪西方阳伞受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多以丝绸为伞面,伞柄多采用象牙等材质,制作工艺具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特征,是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目前国内针对阳伞修复的研究和实例鲜见,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19世纪西方绸面阳伞为例,在利用便携式显微镜和近红外光谱仪无损分析织物材质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经工艺研究、制作支撑物、伞面拆除、平整、修复、拼合等步骤完成阳伞修复。重点研究阳伞修复的形制分解、修复支撑物模具的设计制作,此为阳伞修复的关键,可为此类文物的科学修复保护提供实践参考。

    •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中央银行纸币印刷颜料无损研究

      2021, 33(3):58-64. DOI: 10. 16334/j.cnki.cn31 - 1652/k. 20200801843

      摘要 (322) HTML (92) PDF 10.05 M (3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法币在中国货币史特别是近代货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35年11月至1948年8月间,先后发行了15种从“壹分”到“壹萬圆”不同面额的法币,由中外十六家不同印刷公司承印,版别多达百余种。本研究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11枚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中央银行发行的壹仟圆法币的印刷颜料进行了无损研究。结果表明,红色部分(印章、冠字号、纹饰等)普遍使用了有机合成染料系列颜料红PR,而蓝色、绿色、棕色部分普遍使用了普鲁士蓝、铅铬黄和炭黑等颜料进行调配呈色。这些信息能够为纸币类文物的鉴别、保护修复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 >工作简报
    • 上海博物馆馆藏唐寅山水图的修复

      2021, 33(3):65-70. DOI: 10. 16334/j.cnki. cn31 - 1652/k. 20201201972

      摘要 (1072) HTML (112) PDF 30.00 M (3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上海博物馆馆藏唐寅山水图为绢本画芯,因年代久远,画面出现老化、破损、画意残缺、折痕断痕严重,急需重新修复,为此,制定了修复方案。修复过程严格按照古书画修复的五大工序“洗、揭、补、托、全”来进行,并严格遵守“最小干预性”“最大信息保留”和“安全性”的原则,根据修复的前后对比图来看,修复方案是可行的。通过不断实践和理论研究探讨,对每一件文物都会采用最适合的修复方法。相信此件文物的修复案例对于其他绢本类书画文物装裱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 广西玉林市博物馆馆藏七件铜鼓的初步分析研究

      2021, 33(3):71-80. DOI: 10. 16334/j.cnki. cn31 - 1652/k. 20190401446

      摘要 (653) HTML (84) PDF 20.57 M (3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迄今已有2 700多年历史的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节日、喜庆、兵事、婚丧、祭祀、礼乐等场合使用的一种重器。为了对锈蚀状况做出科学的现状评估,为器物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和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对玉林市博物馆馆藏7件铜鼓综合运用了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RS)和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仪(ESEM-EDAX)等仪器进行了金相组织和合金成分分析以及锈蚀产物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7件器物皆为泥范铸造成型,未见热、冷加工处理现象。7件铜鼓皆为铅锡青铜合金,总体呈低锡高铅的特点。组织形态呈典型α固溶体树枝晶偏析,锡含量处于6.0%~12.2%,分布较为集中,处于中等含量水平(5%≤Sn<15%);铅含量处于14.4%~28.2%,铅含量普遍较高且分布较为集中,处于中高铅(10%≤Pb<15%)和高铅含量(Pb≥15%)水平,合金中高铅含量配比应为工匠有意合金配比选择;铜鼓的腐蚀类型为α固溶体富铜相优先腐蚀,保存环境主要是富氧、少氯,铜鼓表面锈蚀产物主要为绿色孔雀石和蓝色蓝铜矿以及氧化物,有少量白色白铅矿。在保护修复工作中对于这些无害锈可保留,不予处理,并注重防氧。对于铜鼓表面夹杂泥土,需进行清洗去除。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和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

    • 青海民和县出土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科学分析研究

      2021, 33(3):81-92. DOI: 10. 16334/j.cnki. cn31 - 1652/k. 20200201668

      摘要 (1119) HTML (75) PDF 13.02 M (3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彩陶黑彩的呈色物相为磁铁矿和黑锰矿;红彩的呈色物相为赤铁矿;白彩的呈色物相为石英;黑彩的Fe/Mn比值,从半山时期的0.31增长到马厂时期的2.45左右,Fe/M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民和县铁矿颜料的应用是继化隆县纳卡遗址发现的又一实例,为研究矿物颜料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彩陶中的使用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结合地质文献资料,推测青海民和县所使用的矿物颜料为就近取材。陶胎岩相主要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碳酸钙组成;以强烈铁染为特征;孔隙较多,大多拉长定向分布;在900 ℃左右焙烧成器。在此基础上将对甘肃和青海地区史前彩陶岩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彩陶贸易及陶器产地信息,进而为陶器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依据。

    • 西藏桑耶寺壁画表面烟熏污染物的分析研究

      2021, 33(3):93-97. DOI: 10. 16334//. cnki. cn31 - 1652/k. 20200501763

      摘要 (492) HTML (75) PDF 6.26 M (2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藏寺庙内的壁画表面普遍存在被烟熏污染物覆盖的现象。为了解烟熏污染物的成分和来源,以便为文物保护作参考,本研究以西藏桑耶寺壁画表面烟熏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对烟熏污染物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红外光谱分析(IR)和剖面分析。结果表明,壁画表面烟熏污染物的厚度约为80 μm,其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与大量的碳颗粒形成的混合物,环境检测结果表明酥油灯燃烧导致室内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气体及颗粒物严重超标。研究成果可为以后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 >综述
    • 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在中国文物分析上的应用

      2021, 33(3):98-107. DOI: 10. 16334//. cnki. cn31 - 1652/k. 20200701816

      摘要 (642) HTML (190) PDF 1.38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同步辐射光源是一种特殊的新型光源,具有从远红外、可见光、紫外光到X射线范围内的连续光谱。鉴于高亮度、宽频谱、高偏振等优点,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技术,尤其是X射线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XRF)、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X射线衍射谱(X-ray diffraction,XRD)和X射线断层摄影术(X-ray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X-μCT)等,被广泛地应用到文物分析与保护以及考古研究等领域。主要从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技术在中国文物分析的角度出发,总结基于我国现有同步辐射X射线装置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对比国外前沿研究给出展望。

    • 文物保护中使用非典型丙烯酸酯类材料的应用述评

      2021, 33(3):108-117. DOI: 10. 16334//. cnki. cn31 - 1652/k. 20190701511

      摘要 (979) HTML (124) PDF 2.07 M (2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丙烯酸酯类聚合物(Acrylic Polymers)材料具有成膜性、可逆性、疏水性好的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文物的加固、粘接和封护等。典型的丙烯酸酯类材料如Paraloid B-72、Primal AC-33等在文物保护领域内应用时间长、范围广,但由于文物材质、保存情况不同,难以满足所有的保护要求。本研究梳理了其他非典型丙烯酸酯类文物保护材料,如Paraloid系列B-44、B-48N、B-66、B-67;Primal系列SF-016、B-60A、MC-76、WS-24以及其他乳液型丙烯酸材料。通过对比其基本化学成分、应用对象、方法及效果,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特征及优缺点,总结了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以期为丙烯酸酯类保护材料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 >论 坛
    • 探索明代鋄金熏炉的工艺

      2021, 33(3):118-126. DOI: 10. 16334/j.cnki. cn31 - 1652/k. 20200201660

      摘要 (247) HTML (89) PDF 40.27 M (2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无损的科学分析方法研究3件明宣德年制的鋄金熏炉,以解释明代时期的工艺特色。研究方法包括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镜/能谱测定铁体和鋄金的成分,反射光显微镜深入观察铁器表面网纹坑的分布,密度和深度。以红外光谱仪检测得出熏炉的表面褐色涂料为传统的大漆。以探索当中3件熏炉工艺的异同,讨论技术上的改良变化为器物带来的好坏处。

    • 试论铭文中反书、倒书等特殊书写形式的形成原因

      2021, 33(3):127-132. DOI: 10. 16334//. cnki. cn31 - 1652/k. 20200201664

      摘要 (275) HTML (72) PDF 5.16 M (2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铭文中出现的反书、倒书等特殊形式的书写现象,本工作采用泥条贴范法,从铭文制作的工艺角度对反书和倒书进行了讨论,并搭建了一套以树叶刻字为基础的推论模型,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地阐述了在此模型下反书和倒书的产生的可能性及原因。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主办单位:上海博物馆 编辑出版:《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118号,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电话:021-54362886 传真:021-54363740 E-mail:wwbhykgkx@163.com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2025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03390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