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31(3):1-8.
摘要: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生物代谢或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表面活性的天然产物,在纸张污渍的清洗方面,相比于温水,具有更强的清洗效果。相比于化学试剂,酸碱性较弱,可天然降解,残留不会对纸张产生破坏。为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清洗纸张含铁墨渍的最佳效果,首先通过清洗实验对几种生物表面活性剂清洗纸张含铁墨渍的最佳条件进行探讨,得出槐糖脂在50 ℃,2.5%,40 min的条件下对纸张含铁墨渍的清洗效果最好,最大清洗率可达66%。再将槐糖脂与常用化学清洗剂KMnO4-H2C2O4清洗进行对比评估,得出其最大清洗率比该化学试剂低,但对纸张纤维基本没有破坏作用,而且其清洗对含碳墨水字迹无破坏作用。最后,通过XRF和ORP分析,推断槐糖脂的清洗是利用络合反应作用于含铁墨渍中的鞣酸铁及没食子酸铁,或利用表面活性作用于含铁墨渍中的阿拉伯树胶等添加剂。
2019, 31(3):9-15.
摘要:酸化是导致纸质档案、文物、图书等自毁的主要原因,现有脱酸方法实用性不强,需进行创新与突破。传统水溶液法,是一种常见的脱酸方法,具有对纸张安全、环境友好、操作简便、经济实惠、脱酸效果好的优点,也具有纸张浸泡处理时间长、脱酸速度慢的缺点。若能够克服其缺点,水溶液脱酸法会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在传统水溶液法脱酸的基础上,利用酸化纸张湿润状态下与外加直流电源构成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采用电解法将纸张中的酸根离子移出,实现纸张快速脱酸。通过对比电解法与传统水溶液法对自然酸化纸张脱酸前后的外观与性能,探讨电解法的脱酸效果。结果表明,电解法可以有效地去除纸张中的酸根离子,降低纸张的酸度,既保留了传统水溶液脱酸简便可靠、绿色安全、成本低的优点,又克服了纸张长时间湿态导致的变形、膨胀的不足及工作效率低的缺点。
2019, 31(3):16-25.
摘要:JP+1]土遗址保护具有很大难度,其中土体中水分的单向迁移和蒸发是室内土遗址产生各种病害的重要原因,实践表明保存原状或采用各种化学材料进行加固都很难预防。利用人工“气-液相相变补水”的原理,在不改变土遗址原状的条件下,控制和维持室内土遗址水分的平衡,以达到稳定土中盐分、防止土体开裂和粉化的目标,这可能成为一种室内土遗址保护的新技术。为此,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实验室气-液相变补水小试验、建立水汽冷凝速率方程、开展室内土遗址现场补水实验等。初步探索了各种控制条件对补水速率的影响,验证了气-液相变补水的可行性与效果,为未来更大规模试验提供了基本方法。
武发思 , 朱非清 , 汪万福 , 段育龙 , 田恬 , 冯虎元
2019, 31(3):26-35.
摘要:高松冢古坟是日本国宝级文化遗产,对其实施的原址保护一度是文物保护界的样板工程和国际典范,然而正是逐渐失控的微生物病害导致古坟解体搬迁至异地保护,复杂的人为介入手段是否有助于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值得更进一步探讨和反思。本研究回顾了高松冢古坟自发掘至今的保护历程,重点总结了侵害古坟石室及壁画微生物类群的调查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通过对古坟病害微生物群落特征、环境因素变化及防治干预措施等方面相关文献资料的全面梳理和解读,客观评价了该遗址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及经验教训,为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同类环境中壁画保护提供启示与借鉴。
2019, 31(3):36-43.
摘要: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对甘泉金代画像砖墓进行了整体搬迁工作。采用红外、紫外照相,便携XRF、非接触式色度仪等检测方法在传统画面信息提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画面的信息,发现画像砖和彩绘的颜色以红、白、黑为主色,黄色颜料有荧光反应,初步可确定有赤铁矿、铅丹颜料的使用;病害主要为起甲、空鼓、裂隙、酥粉等。考古现场第一时间控制了墓室小环境和病害,采用泡沫板、复合板、木龙骨对墓室内部进行了整体支撑加固,用石膏麻布、不同型号的钢材对墓室外部进行固型和加固,并在底部插入槽钢和H钢将墓室焊接为一个整体进行吊装和运输。本工作克服了该画像砖墓墓室多、体量大、吊装和搬迁不易的难题,是目前整体搬迁体量最大的墓葬,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示范。
2019, 31(3):44-51.
摘要:玉门花海毕家滩出土的《晋律注》是裱糊在棺板外侧的纸本文书,因埋藏环境复杂及年代久远等各种原因,文物整体保存状况极为不佳。棺板存在残缺、断裂等多种病害,而外侧的纸本文书降解更为严重,已达到触之即粉的状态。为了使文物的完整性得以体现及能够得达到展陈的基本要求,在对棺板木材进行种属鉴定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在文物保护基本原则与理念的指导下,对棺板进行了病害调查、清洗、粘接及加固,对外侧文书进行了内容识读、原料种类鉴定。经过保护处理使得棺板的整体性得到了体现,达到了展陈的基本要求。原料分析结果显示外侧的纸本文书为皮浆纤维,因此该文书是目前为止出土为数不多的魏晋时期以皮浆为原料的纸质实物,这对甘肃河西地区造纸原料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019, 31(3):52-58.
摘要:潮湿埋藏环境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极为珍贵,但由于染料信息的大量流失,使得其原本色彩难以辨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缯绣衾被残片所使用的染料做了分析,在其萃取液中检测到了苏木的染料成分。结合科技鉴定结果以及文献记载分析,确定苏木为织物原始的上染染料。这项研究成果表明西汉时期除了茜草和蓝草以外,苏木也被用于丝织品的染色。这将植物染料中苏木的使用提前至西汉乃至西汉以前,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纺织考古的资料和信息。同时,也为潮湿环境出土织物的染料研究提供了借鉴。
段鸿莺 , 刘瀚文 , 杨玉洁 , 赵丛山 , 李越 , 曲亮 , 雷勇
2019, 31(3):59-67.
摘要:故宫宁寿宫花园延趣楼、萃赏楼内檐装修釉上彩瓷装饰嵌片,是研究乾隆时期釉上彩瓷的珍贵标本。本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和实体显微镜,对乾隆时期釉上彩瓷样品进行无损分析。结果表明,蓝色、胭脂红色釉彩的基底釉为铅钾玻璃,白色、黄色、黄绿色、绿色釉彩的基底釉为铅玻璃。白彩的乳浊剂和着色剂为砷酸铅;蓝彩的乳浊剂为砷酸铅,着色元素为Co;黄彩为铅锡黄Ⅱ型乳浊及着色;黄绿彩为铅锡黄Ⅱ型和Cu共同作用;胭脂红彩为Au着色;绿彩为Cu着色;黑彩需覆盖透明绿彩于珠明料上才能完全发色;橘红彩为赤铁矿着色和乳浊;棕彩则为赤铁矿和Mn、Co共同着色。本研究成果可为乾隆时期釉上彩瓷的原料与工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19, 31(3):68-76.
摘要:JP+1]为综合研究出土玉器的风化机理,正确评估玉器的保存状况,本研究采用物相、成分和电镜等方法对2016年广州重要考古发现——增城墨依山玉器进行了材质和结构分析,确认了墨依山玉器材质为透闪石。在此基础上,对玉器周边土壤进行了物相、成分、结构和酸碱度等分析,并结合玉器本体和遗址气候条件,综合探讨了强酸性环境下墨依山玉器的受沁过程。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对玉器风化机理的认识,有利于科学制定玉器的保护措施。
2019, 31(3):77-88.
摘要:为研究饱水古木材中难溶盐的成分和分布,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X射线衍射以及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等分析手段对出土出水饱水古木材表面和纵向横向不同取样深度的元素含量和分布、表面凝结物以及纵向横向切面颗粒物的物相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饱水古木材含有大量的Fe、S和Ca元素,包含这三种元素的凝结物主要由难溶盐和不溶物组成。难溶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钙盐(包括硫酸盐、碳酸盐和磷酸盐等),一类为硫铁化合物(包括硫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不溶物包括各类铁氧化物(如针铁矿、纤铁矿、赤铁矿和水合氧化铁)以及硫单质等。难溶盐分析结果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对饱水古木材难溶盐尤其是对古木材危害比较大难溶盐进行预防控制和有效脱除。
2019, 31(3):89-99.
摘要:建于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位于浙江省义乌市的古月桥是折边拱桥这种桥梁发展过渡形式中不可多见的典型实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为了明确古月桥目前的状态,分析其主要威胁及病害原因,判断结构稳定性,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修缮方案,采用多种科技方法对古月桥进行了勘察和综合判断。面对桥身残破的现状,工作组采取了三维激光扫描、微观实验、结构分析等多种科技方法综合勘察,不仅较为清晰的地了解了古月桥的病害威胁,也分析了其背后致因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最终对古月桥稳定性及保存状况做出了综合判断。上述多种方法的应用,不仅相互印证了勘察结论,也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19, 31(3):110-114.
摘要:对于潮湿的土遗址的保护,地下水和雨水渗透是破坏的主要因素,容易导致土体软化垮塌,生霉长草等。山东临淄河堐头东周殉马坑遗址的保护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发掘展示初期遗址比较潮湿,为了控制水导致的马骨潮湿和糟朽,使用了马骨下部化学隔水和本体化学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但没有解决问题。考虑到必须隔绝地下水,采用了下部开挖设置拱券的保护方法,成功的控制了地下水和雨水的影响,马骨和临近土体变得干燥,且经过了30年的实践证明控制潮湿和糟朽是可行的。本工作对拱券法在河崕头殉马坑的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总结,以期对类似土遗址的保护提供借鉴。
2019, 31(3):115-121.
摘要:为研究秦陵陪葬坑出土百戏俑身上颜料与兵马俑身上所使用的颜料异同,本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对秦陵K9901坑出土的一件百戏俑身上的黄、黑、白色三种颜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三种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黄色颜料为砷铅矿族系矿物;黑色颜料为含有红色Fe2O3颗粒的黑色CuO;白色颜料为羟基磷灰石。秦陵百戏俑这些颜料与兵马俑颜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研究秦陵丰富的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2019, 31(3):122-126.
摘要:三门峡虢国墓地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文化的重要考古遗址。在M2009虢仲墓中发现了一件麻织短裤和一件麻织短褂,这套麻织品文物是为数不多的保留至今的西周服饰,最为重要的是这套麻织品分为两层,内层着鲜艳红色,明显进行过人工染色。本研究采用能谱分析仪和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对麻织短裤上的红色颗粒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红色颗粒主要成分为Fe2O3,而天然赭石的主要成分也为Fe2O3,因此确定麻织物上的红色是由赭石染色的结果。这一发现为西周时期织物染色应用石染提供了实证。
2019, 31(3):127-132.
摘要: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的两项基本指标。为了更好地处理大量的温湿度监测数据,将K线理论引用至温湿度评估体系,通过K线图四要素的剥离和借鉴,定义采样周期内初始值对应开盘价、采样周期内结束值对应收盘价、采样周期内最高值对应最高价、采样周期内最低值对应最低价。结合一次临展的连续监测数据,使用K线图开展了展厅及部分展柜内温湿度评价,通过主动调湿和被动调湿的调控效果比对,为后续临展等短期展览调湿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工作为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的数据处理建立了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模型,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探讨方案。
2019, 31(3):133-139.
摘要:中国的古籍保护事业正极速发展中,却也面临了许多全新的问题与挑战。而意大利在文物保护工作与文物保护教育上的成熟做法,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却有许多值得国内参考的经验;例如:文物保护各领域间的分工与合作,修复课程设计上的文、理、实践并重,文物保护社会教育的普及,合理的学时,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专业的师资以及人民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热情和对文物修复师的尊敬等。这些经验值得加以深入探讨与分析,以期从中汲取欧洲人的智慧,滋养中国的古籍保护大业与文物保护百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