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3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古代含砷麻江型铜鼓研究

      2018, 30(1):1-10.

      摘要 (2047) HTML (0) PDF 9.16 M (2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古代麻江型铜鼓的成分、工艺和矿料来源及麻江型铜鼓与遵义型铜鼓的发展源流关系,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等方法,对所取4面含砷麻江型铜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为Cu-Sn-As-Pb四元合金。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可知,古代麻江型铜鼓中含砷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含量较高。将该4面麻江型铜鼓与含砷遵义型铜鼓进行成分及铅同位素比值对比及地缘、矿产进行相关研究可知,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存在着一定的源流关系,并且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的矿料可能来源于云南文山地区与广西百色地区一带。

    • 六安双龙墓群出土西汉黑陶呈色机理研究

      2018, 30(1):11-17.

      摘要 (1551) HTML (0) PDF 5.46 M (3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六安双龙机床厂墓葬出土西汉黑陶的呈色机理,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对黑陶的黑色物质进行物相分析、显微观察和成分分析。拉曼光谱结果显示黑色物质是无定形碳;SEM显示黑色物质均匀覆盖在胎体表面,其颗粒大小为3μm左右,属于炭黑颗粒;能谱分析显示碳元素分布较为均匀;红外光谱检测出黑色层中含有生漆成分。综合分析显示黑陶样品的呈色机理是:胎体表面被均匀地涂饰了一层由生漆和炭黑构成的黑色物质。该研究对探讨黑陶呈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了解黑陶制作工艺的发展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颜料及颜色变化分析

      2018, 30(1):18-24.

      摘要 (2129) HTML (0) PDF 3.25 M (2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出土彩绘文物在环境突发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常有变色或褪色现象,影响文物的安全及其艺术展示。为了解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发掘出土后色彩的变化规律,跟踪监测了该墓葬壁画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绘画区域的色度及相应的表面水含量,同时对颜料进行拉曼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葬壁画所用颜料红色为HgS,黄色为FeO·OH,蓝色为(Na,Ca)7-8(Al,Si)12(O,S)24[SO4,Cl2(OH)2],黑色为C;壁画出土后轻微的褪色现象主要与环境湿度有密切关系。新出土壁画表面湿度较高,颜色鲜艳。随着画面干燥,壁画表面含水量的降低导致颜色饱和度降低,壁画色彩变浅。盐结晶的析出以及颜料颗粒脱落导致画面色彩饱和度降低,也可能导致壁画色彩变浅。

    • 一种用于铁质文物保护的席夫碱缓蚀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对比研究

      2018, 30(1):25-31.

      摘要 (1715) HTML (0) PDF 4.22 M (2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兴起的席夫碱缓蚀剂综合了传统缓蚀剂的优点,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但传统的溶剂法制备使用无水甲醇作为提取剂,毒性大。为此,本实验在原有的溶剂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用了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通过溶剂法制备了一种席夫碱缓蚀剂,并对其进行复配,以协同效应大大提高其缓蚀效率。通过盐雾试验、交流阻抗、极化曲线测试等方法评价其缓蚀性能,并与文物保护常用的Fertan、钼酸盐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进行了对比,优选出最适用于文物保护的缓蚀剂。最终得到复配后席夫碱缓蚀剂的缓蚀效率达到92.89%,远远超过其他缓蚀剂,体现出优异的性能。

    • 陕北米脂出土汉代玉覆面和玉鞋的实验室清理及复原研究

      2018, 30(1):32-39.

      摘要 (1334) HTML (0) PDF 20.79 M (2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现场完整提取,实验室清理,后期修复复原的工作流程对陕北米脂出土汉代玉覆面进行了及时保护及有据复原。利用X-光探伤、多光谱摄影、三维扫描和高清摄影等信息提取记录技术,对整个清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提取和记录。同时通过总结工作过程中可以避免的问题,阐述了实验室考古与现场保护的紧密关系。强调了作为整个大考古理念的不同阶段,需要有各个领域知识结构的团队共同完成。其中文保人员参与的作用,除了未雨绸缪及时介入,还需结合专业所长,准确合理地选择与使用现场保护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协助考古人员完整保存考古学信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 故宫灵沼轩残损分析及结构性能研究

      2018, 30(1):40-46.

      摘要 (1684) HTML (0) PDF 18.35 M (2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故宫灵沼轩是我国最早建造的钢铁-砌体组合结构之一,目前损坏较为严重。为更好地保护和修缮该建筑,残损分析和结构性能研究是其修缮保护的科学基础。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对该建筑的残损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显见的病害;然后通过精确测绘、材料检测及有限元模拟分析其结构性能,找出其隐在的病害;最后综合残损分析及结构性能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建议。

    • 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裂隙灌浆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018, 30(1):47-52.

      摘要 (1334) HTML (0) PDF 4.95 M (2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寻找适宜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的材料,进行了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材料室内筛选。研究表明,以烧料礓石为胶凝材料,以偏高岭土、石英砂为填料的浆液可作为砂岩石窟裂隙灌浆的初选材料。进一步试验表明,当浆液材料添加总质量10%膨胀剂后,最优的配比为烧料礓石、偏高岭土、石英砂以质量比1∶0.6∶0.4,最佳水灰比为0.5~0.6。针对该配比的灌浆材料开展物理力学特性测试及耐候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种配比的浆液结石体除具有孔隙率大、收缩小、强度好的特点外,还具有较好的抵御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及盐碱侵蚀等的能力,是一种较为适宜的砂岩石窟裂隙灌浆材料。研究结果也可为类似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材料的选择作参考。

    • 遗址博物馆土遗址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以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

      2018, 30(1):53-62.

      摘要 (1780) HTML (0) PDF 12.88 M (2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一直是非常困难的课题。当遗址与其他材质的文物共存时,保护难度更高。为了探讨遗址博物馆内病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措施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以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发现盖棚可以防止雨水对土遗址的破坏,但造成了水和盐的单向迁移,是目前土遗址病害的主要根源。对于室内遗址博物馆,如何解决遗址土体水分单向迁移带来的破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的课题,建议尽快开展室内土遗址补水技术的实验研究。

    • 历史建筑木柱防腐措施研究

      2018, 30(1):63-71.

      摘要 (1280) HTML (0) PDF 15.79 M (2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工作针对在浙江温州地区历史木构建筑修缮中发现的木柱根部腐朽严重的问题,提出对其的保护措施,分析其腐朽原因。为此,通过查阅相关国内外规范及经验做法、实地调研、勘察检测、实验室进行材料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等办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木柱腐朽的主要原因为冷凝水。采用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发现,传统历史建筑中的木柱础做法和对木柱进行防水处理可以较好地解决木柱腐朽的问题。

    • 基于铅同位素比值的古代矿料混合模型分析法

      2018, 30(1):72-77.

      摘要 (1327) HTML (0) PDF 2.83 M (2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研究古代青铜器示踪矿料来源中矿料混合问题,通过铅同位素研究数据构建矿料混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满足条件的青铜器数据样本其矿料混合的情况。基于模型,通过对铅同位素数据的处理,不仅能够匹配相应的矿料混合模式,而且可为器物分类提供依据。此外,还可计算出相应的铜料中表观含铅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工作简报
    • 荥阳小胡村墓地出土部分铜器的科学分析

      2018, 30(1):78-85.

      摘要 (1608) HTML (0) PDF 10.12 M (2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胡村墓地为殷墟晚期“舌”氏家族墓地,为探讨其出土铜器的腐蚀特征,揭示其所蕴含制作技术和相应考古学信息,从而为器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墓地出土12件铜器进行基体锈层结构和制作技术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较纯铜、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铜铅合金耐腐蚀能力较弱,腐蚀严重;铜器经冷热加工处理易造成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内应力残存,间接加速铜器腐蚀;12件铜器材质:纯铜2件、铜铅合金4件、铜锡合金3件和铜锡铅合金3件;仅2件兵器(刀M28:1、戈M38:1)经有意铸后热锻和冷加工,其余皆直接铸造成型。M21墓4件铜器皆为铜铅合金明器,小胡村墓地作为殷墟周边商文化系统,趋同商文化中心区,亦呈现部分中小贵族随葬铜器明器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瓷器文物修复中环保作旧材料性能比较研究

      2018, 30(1):86-90.

      摘要 (1486) HTML (0) PDF 731.39 K (2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瓷器文物修复中作旧处理是修复中的关键步骤,作旧处理的好坏,关系到修复后瓷器的保存时效。传统作旧处理中所用的硝基清漆易于黄变,且所用稀释剂具有一定的污染性。为筛选环保且较耐久的瓷器修复作旧材料,以环保水性材料为主,选用水性氟碳树脂DF-01、水性氟碳乳液、水性木器清面漆和水性木器清底漆四种水性高分子材料分别作为瓷器修复作旧处理过程中的粘接材料,按照传统修复方法,以市售瓷板为处理对象,对其进行作旧处理。然后将上述样品分别进行干热、湿热和氙灯老化,通过测试上述样品老化前后的色差和光泽度,表征了上述材料的耐老化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材料硝基清漆相比,实验所选用的水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热老化、抗氙灯老化和抗湿热老化能力,且在操作过程中无味,有望解决传统瓷器文物修复材料易于黄变且对环境污染大的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松烟和油烟的表面化学性质研究

      2018, 30(1):91-99.

      摘要 (3011) HTML (0) PDF 8.19 M (2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制墨发展史中绝对主流的两种墨品松烟墨和油烟墨,其使用性能的差异往往和它们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直接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制墨原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准确测定。为此,对其原料松烟和油烟的主要组成、颗粒结构和分散状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联合采用Zeta电势测定、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程序升温脱附与质谱联用(TPD-MS)、热重(TG)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等不同表征方法,对两种烟料的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松烟和油烟不仅在颗粒尺寸、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等方面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表面电荷、表面基团的种类、分布、相对含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进一步从黑度、色度、光泽、渗透、层次和稳定性等方面,讨论了松烟和油烟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与用墨性能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更好地明确制墨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一步与制墨工艺、墨的品质相关联,从而指导制墨工艺的改进提高。研究结果可为制墨工艺、墨的使用、鉴别和保存提供科学的依据。

    • 整本图书智能化脱酸工艺的初步研究

      2018, 30(1):100-105.

      摘要 (1361) HTML (0) PDF 6.32 M (2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酸化文献的纸张特点和水溶液脱酸法的利弊,研制开发一套文献智能化脱酸保护设备尤为必要,研制开发的文献智能化脱酸保护技术,可以实现自动流量调节、自动喷涂并辅以自动翻页技术,在实现脱酸的同时对纸质文献进行保护。为达到理想的脱酸效果,需严格控制脱酸过程,最后确定:对pH在5以下的图书,应控制脱酸液质量分数为5%,恒流泵输送流速为10mL/min,压缩机气流压力为0.16MPa时喷涂效果最好。脱酸后的纸样,采用纸张性能、碱性物质残留、纸张疏水性能、碱性粒子分布情况等评判脱酸效果,均证实该智能化脱酸方法安全、有效。

    • >论坛
    • 明《天工开物》之“风吹成粉”工法初步研究

      2018, 30(1):106-113.

      摘要 (1509) HTML (0) PDF 5.94 M (2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年(明崇祯十年)出版的《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建筑石灰的消解采用“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的工艺,“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黏合”。为复配“风吹成粉”工法并研究采用这种工法得到的石灰性能,实验采用传统立窑对源自浙-皖交界处原材料“青石”烧制而成的生石灰使用“风吹法”消解,并参照现代标准BS-EN-459-2015等相关检测方法进行性能研究。结果发现“风吹法”消解的石灰含有水硬性组分如硅酸二钙等,并具有凝结时间短、强度适中等特点。研究表明,“风吹”20~30天左右得到的石灰性能相当于欧洲标准的天然水硬石灰NHL1或NHL2。研究还表明,“风吹成粉”的石灰可以用作砌筑、修复、注浆等粘合剂,其快凝等特性非常有利于湿冷环境下的施工。若对文献、明及以前的建筑进一步考证并采取系统全面的深化研究,有望考证出我国380年前的明朝对天然水硬石灰消解及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并开发出融合中华传统智慧的文物建筑保护材料。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主办单位:上海博物馆 编辑出版:《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118号,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电话:021-54362886 传真:021-54363740 E-mail:wwbhykgkx@163.com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2025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03390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