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7(1):1-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01
摘要:瓷器热释光测定年代的样品一般都是用厚度为 0 .2 -0 .5mm的瓷片 ,这样厚度的瓷片 ,用实验室 β源进行辐照时 ,由于瓷对 β剂量的积累和衰减作用 ,已不能将它作为一个均匀受照体 ,所以瓷器的 β吸收剂量只能用平均剂量来表示。本工作用铝代替瓷 ,用实验和理论计算的方法 ,得到了 β辐照吸收剂量在瓷器中随深度变化的函数 ,根据这个函数 ,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任何厚度瓷片的 β平均吸收剂量。
2005, 17(1):5-8.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02
摘要:应用电位活化理论分析和阐述了青铜器腐蚀的观点和防护理念。对青铜器腐蚀的全过程提出了致密膜保护期、保护膜破坏局部腐蚀期和小孔腐蚀粉状锈加速期三个阶段的看法。用高效钝化保护剂对处于不同腐蚀阶段的青铜器保护膜进行修复和改性 ,结果表明 ,理论腐蚀电阻RC 从 10 5Ω提高到 10 7Ω ,并具有可间断涂覆、可回复的特点 ,可应用于青铜文物的保护试验。
2005, 17(1):9-1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03
摘要: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铜渣、小块孔雀石等与炼铜有关的遗物。为探究这些孔雀石到底是天然的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 ,本工作对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进行岩相分析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天然氧化铜矿大都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构造 ,而在铜制品的腐蚀产物中却很难发现这些结构构造 ;同时 ,二者在元素成分上也有显著不同 ,Bi、Sb、As、Fe、Mo、Co、Mn等微量元素可以作为区分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的一个判别标志。结合岩相分析和成分分析 ,可以确定一个遗址出土的孔雀石或蓝铜矿是天然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 ;同时 ,可进一步判断是红铜的腐蚀产物还是青铜的。这一结论对探讨铜冶金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2005, 17(1):16-21.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05
摘要:为探讨耀州窑古瓷和现代仿瓷在元素成分上的差异 ,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 (NAA)对 12件耀州窑宋代青瓷和 4件现代仿瓷瓷、釉进行元素分析测定 ,并对两者之间元素的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其结果表明 ,古瓷釉和仿宋瓷釉的RO/SiO2比值具有明显差异。仿宋瓷胎和瓷釉的轻稀土元素含量与重稀土元素含量比值 (即LRee/HRee)的平均比值大于古瓷胎的平均比值。仿宋瓷的胎和釉的微量元素Zn含量则明显高于古瓷Zn元素含量。
2005, 17(1):22-26.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06
摘要: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 ,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 ,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结果表明 ,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 ,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2005, 17(1):27-31.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07
摘要:为克服古建维修中砖地面桐油钻生常有不均匀、易产生油皮、起皮脱落的缺点 ,并提高其防水性 ,通过用不同配方钻生液涂刷砖的浸水实验 ,筛选出最佳改性桐油配方 ,为桐油 5 0 % +WD -10 10 % +醋酸丁脂 4 0 %。用此配方及有机氟配方和纯有机硅配方钻生砖样的吸水率都较低 ,而斥水性都较高 ,且持久性好。表明上述三个配方钻生液也可用于古建屋面及素砖外墙的保护。
2005, 17(1):32-35.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08
摘要:为了验证自行研制的JZ -1出土丝织品揭展剂的实用效果 ,对陕西白水县出土的宋代粘连糟朽丝绸进行了实验性揭展。实验结果表明 ,JZ -1揭展剂对出土的糟朽丝织品具有明显的克服粘连丝绸之间的粘结力、软化脆化丝绸和协助剥离的作用 ,说明JZ -1是一种效果较好的丝织品揭展剂。
2005, 17(1):36-40.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10
摘要:木质文物在埋藏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细菌的侵害 ,细菌可以对木材的化学成分及超微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改良培养基平板法对泗阳汉墓埋藏环境中的土样及木样中的好氧纤维素分解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筛选和纯化 ;采用CMC培养基平板稀释法对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进行了测定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法对优势菌株进行活化 ,并对其中的 16株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泗阳汉墓中的细菌种类主要有奥斯陆莫拉菌、丁香假单胞菌、自养水螺菌、肠杆菌属、魔芋食酸菌、过滤弧菌、假单胞菌等。细胞的形态主要有短杆、球形、杆状等。研究埋藏环境中土样及木样中细菌的种类、数量、分布等可以对木材的劣化机理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 ,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2005, 17(1):41-4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12
摘要:阐述了怎样将虚拟现实技术更有实践意义地应用到网络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本工作针对上海博物馆在网上虚拟场馆展示、藏品的立体全方位的数字化展示、古代绘画技法的内涵及意境表现所进行的实践 ,提供了解决目前构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存在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中面临的困难的方法。说明了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社会效果 ,为今后更深层次及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拓展了思路 ,并提供了实践性的参考。
2005, 17(1):45-48.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14
摘要:针对目前国产小型采样器 2 4小时采样 ,因连续在博物馆陈列室等处用电存在的不安全性、采样位置受电源位置限制以及流量控制不稳的缺陷 ,根据博物馆实际检测采样的特殊需要 ,自行研制了小型时控恒流量采样器。采样器主要有定时控制、电机控制、电源检测、模式开关和气泵等部分组成。通过电路的特殊设计 ,采取间隙式采样模式以保证连续采样无需外接电源 ,解决电池供电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电压下降可能引起采样流量变化的问题。通过电路中稳速系统设计 ,使采样器工作在一确定的电压之上 ,保证电机转速稳定 ,使采样流量不受采样管阻力影响 ,从而保证采样精度。采样器经半年多实际应用最大相对误差为 2 .5 %。能满足博物馆实际检测采样要求。
2005, 17(1):49-53.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15
摘要: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 ,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针对文物的残损、腐蚀与损害状况 ,对其中的一尊彩塑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此次修复工作除使用传统的方法外 ,对这些方法工艺进行了改进与创新。首先对彩塑腰部断裂处缝隙采取“边缘注水复原法”处理 ,后采用“泥层分步填充法”对断裂部位实施加固 ,再对细小裂缝进行灌浆修复 ;掺入聚醋酸乙烯乳液、糯米汁作为胶结剂 ,并选用 5 %ParaloidB72对未处理残损部位表面采取渗透加固及封护保护 ,此方法可用于其它泥质文物修复。
2005, 17(1):54-58.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16
摘要:为探索出土破损丝绸服饰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方法 ,以一批出土的明代破损丝绸服饰为研究对象 ,根据文物的破损状况 ,采用传统的手工衬补缝合法 ,运用不同的针法技能 ,完成了破损百褶裙 ,素缎广袖长袍等的修复工作。修复后的服饰仍能保持真丝柔软特性。研究表明 ,本方法是目前最为适宜的方法。
2005, 17(1):59-6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5.01.017
摘要:仿生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和多孔材料等等。在一些石质文物表面发现了一种以草酸钙为主要成分的致密的生物矿化膜 ,以及一种磷酸钙类薄膜 ,使人们看到了仿生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指出了目前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不足之处 ,介绍了一些仿生无机材料的优点和合成方法 ,探讨了这些新材料在文物保护方面应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