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6(4):1-5.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01
摘要:为探讨用含氟聚合物FEVE和HDI三聚体对纸质文物进行加固保护的有效性 ,用FEVE树脂溶液和HDI三聚体对纸质文物加固保护后 ,分别进行了拉伸强度、光泽度、耐酸水解性及抗干热老化性等一系列试验 ,并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FEVE(浓度 5 % )和HDI三聚体 (浓度 2 0 % )对纸质文物的加固保护后 ,提高了纸张的机械强度 ,缓解、抑制了酸和热对纸质文物的侵蚀 ,具有较好的效果。
2004, 16(4):6-10.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02
摘要:吴越青铜器发展到春秋中晚期 ,出现了一批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器 ,器表饰有细绳纹和细薄而峻深的纹饰 ,或在纹饰间布满细芒刺突起的棘刺纹。本工作通过对吴越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探索和吴越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复原试验 ,以期揭示出这类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成形技术。实验过程是以绳索为模 ,在湿陶范内埋入绳索 ,当陶范入窑焙烧时 ,绳索焚烧后形成绳索状凹槽 ,浇注青铜液后则成为具有突起状绳纹装饰的青铜器。焚烧绳索形成纹饰 ,是一种在平面上形成三维纹饰的技艺 ,能在青铜器表面形成规整的绳纹 ,可能为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古代工匠铸造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一种方法。
2004, 16(4):11-16.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03
摘要:为了寻找适合博物馆检测要求的NO2 测定方法 ,选择分子筛为填充担体 ,TEA与DEA为复配吸收剂 ,采样管柱长为 5cm ,管径为 5 .5mm ,采样流速为 10 0 -16 0ml/min ,建立了固体主动采样法。经与常规溶液法和仪器法测定结果比较 ,三种采样法测得的NO2 浓度在精密度和总体均值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可比性。它们之间的回归直线关系存在 ,可用于环境现场二氧化氮的检测。
2004, 16(4):17-21.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04
摘要:采用常规的热释光细粒混合矿物法、热释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以及单片再生剂量光释光法三种测年方法 ,对中国上海、浙江萧山地区出土的 7件西周、春秋、战国以及汉代的原始瓷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 ,并对测得的每个样品的 3个年代结果与已知年代进行比对。用热释光细粒混合矿物法测定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年代结果 ,与样品的已知年代结果相比吻合得较好。用热释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得到了该方法的上限饱和年代 ,即距今 180 0年左右。用再生剂量光释光法测定得到了这些样品的年代 ,只是实际年代的 5 0 %— 80 %左右 ,结果不太理想。因此 ,采用热释光细粒混合矿物法测定这类样品的年代 ,只要解决了制样问题 ,还是目前较好的测年方法。
2004, 16(4):22-26.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05
摘要:为研制一种适用于恶劣环境现场的文物防霉剂 ,以N ,N-二正辛基 -3,3-二硫代二丙酰胺在溶剂中通氯气 ,环化制得 2-正辛基 -4-异噻唑啉 -3-酮盐酸盐 ,经水解分离油相配以载体即得防霉剂华科 -10 8。通过试验得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 (反应温度 15± 2℃ ,胺化物 :氯气 (摩尔比 ) =1∶3.75 ,通气时间 2h ,搅拌时间 1h ,确立了可行有效的分析方法 ,收率可达 70 %。它在汉阳陵考古发掘现场应用中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杀菌、防霉效果和优良的适应性 ,可为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4, 16(4):27-31.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06
摘要:为保护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史前灾难遗址现场 ,对 4座房址中出土的 2 1具人骨进行了原地的加固和保护。根据人骨的保存状况及其埋藏环境的调查情况 ,在加固材料对比实验的基础上 ,选取三甲树脂的二甲苯和丙酮 (溶剂体积比 6∶4 )的混合溶液 ,采用多次缓慢滴注的办法进行加固处理。结果表明 ,滴渗法对脆弱的骨头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
2004, 16(4):32-35.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07
摘要:为探索偏光显微粉末法在颜料鉴定中的应用 ,利用该方法并辅以显微化学法 ,对采自秦俑和汉阳陵等地颜料的晶体颗粒的大小、形状、颜色、表面形态、折射率、双折射率和消光性等光学性质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鉴定出秦俑样品中有 10种颜料 ,汉阳陵中有 5种颜料 ,且秦俑的紫色颜料中加入的朱砂与汉阳陵相比颗料较大数量也较多。说明了该方法可鉴别古代无机和有机颜料 ,并可望用于岩石、陶瓷、锈蚀物等方面的分析。
2004, 16(4):36-42.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09
摘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稀世的文化瑰宝 ,其风化状况评估是秦俑保护的重要依据。为此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仪、孔隙率检测仪、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分析等手段对秦兵马俑样品进行了相关的理化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 ,对秦俑的风化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实验结果表明 ,秦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可觉察的内部风化现象 ,但表面出现了轻度风化 ,并有少量陶俑表面发生了明显的酥解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陶俑的保护 ,特别是表层防风化问题应当作为秦俑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
2004, 16(4):43-49.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10
摘要:为揭示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三地古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情况 ,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 (WDXRF)、仪器中子活化分析 (INAA)同时测量了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等三地点所出 38片西周至春秋、战国硬陶中Al、Ba等元素的含量。并用主成分分析分别处理了测量数据。两套数据的分析结果均表明 ,梅花墩、银岗和横岭山的硬陶原料互不相同 ,各地点硬陶可能主要是“自烧自用”。数据分析还表明在南方各省区中 ,广东硬陶具有Al2 O3 含量偏高这一明显的地区特征。
2004, 16(4):50-52.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11
摘要:为找到耐候性良好并对土遗址有良好保护效果的材料 ,以工业品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为原料 ,采用转化法制备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材料。对形成的非水分散体进行了外观检验和老化性能检验。通过对土样的加固试验和实地应用发现 ,浓度为 0 .8%的加固剂 2 5 1M具有良好的固结效果 ,表面颜色基本不变 ,证明这种材料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土遗址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
2004, 16(4):53-57.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12
摘要:笔者就中国文物报 2 0 0 3年 12月 12日 8版 ,关于邵安定先生《浅议青铜器修复中的除锈问题》与之商榷。青铜器表面的锈层具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历史信息 ,是重要的实物标本 ,应保留下来。本文试通过文献资料及出土文物来说明青铜器附着的遗物遗痕表面的锈层等 ,对文物修复理念和原则的认识。
2004, 16(4):58-63.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14
摘要:探讨了石质文物风化的诸因素 ,认为主要来源于石材原料、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破坏等几个方面 ,阐述了目前用于石质文物加固保护的无机加固剂、有机加固剂的特点、应用及其加固技术 ,该工作对石质文物加固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2004, 16(4):64-66.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4.015
摘要:中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考古研究论文究竟发表于何时?新近有文章说,"我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的论文",是1985年发表的[1].这一说法是失实的:一、根据该文注释所引,1985年之文仅是一篇关于铅同位素方法的介绍性文字,并非研究论文;二、真正的研究报告其实前此一年即已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