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6(2):1-8.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2.001
摘要:本工作从标准的 (即线性的 )前剂量技术着手 ,研究了瓷器热释光测定年代的方法。在这个研究中 ,发现了瓷器的灵敏度对剂量的非线性响应和灵敏度随剂量变化的指数模式。因此 ,一个用饱和指数拟合的方法被提了出来。实验表明 ,这是一个测定瓷器年代的成功方法。另外 ,还对一些与测定年代有关的复杂因素进行了讨论。例如 ,当少数瓷器的灵敏度与剂量不呈指数关系时 ,就要改变拟合模式或者采用B的平均值方法等。
2004, 16(2):9-12.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2.002
摘要:为了讨论南响堂地区大气污染对石雕表面风化的影响 ,本工作在对石窟附近四个监测站所测得的近几年大气中各项指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石雕表面风化壳做了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同时分析了表面风化的形成机理 ,认为该区大气污染是石雕表面风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因此 ,该区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保护南响堂石窟石雕的主要措施。
2004, 16(2):13-20.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2.003
摘要: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 ,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 ,应该是距今 5 5 0 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考古学家推测其原料为粘土矿物 ,烧成温度约 80 0~ 10 0 0℃ ,且其物理性能与砖质建材较为接近 ,应为“砖的雏形” ,为此 ,本工作测试分析了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 ,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 ,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 95 0℃以上温度烧制而成 ,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 ,内层的抗压强度、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 ,业已超过明砖样品 ,所有这些分析结果 ,皆支持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2004, 16(2):21-26.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2.004
摘要:采用金相显微分析、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对两件西汉时期的鎏金与鎏银青铜马镳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西汉时期鎏金与鎏银青铜器的部分金相学特征和部分金属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汉时期已采用了金汞齐与银汞齐在铅锡铜合金表面火法鎏金和鎏银技术。
2004, 16(2):27-35.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2.005
摘要:锡铅钎料和氯化锌钎剂的烙铁钎焊是传统的工艺方法。由于氯化锌钎剂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 ,对青铜文物的长期保存带来不利的影响。本工作通过对钎剂筛选和复配及钎料的选择 ,研制了针对青铜文物修复钎焊用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匹配 ,并在 8种古青铜模拟试样上进行一系列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匹配有良好的工艺性、抗腐蚀性、可获得高强度的钎缝。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匹配在青铜文物修复中应用结果表明 ,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有较好的钎焊工艺 ,钎焊接头饱满光亮 ,对于不同时期及不同合金的青铜文物具有很好的钎焊性 ,钎焊后青铜文物存放半年 ,钎焊接头依然保持光亮 ,焊缝周围没有出现锈蚀物和氧化现象。用新型无氯钎剂替代传统氯化锌钎剂 ,并且和含银钎料匹配进行古青铜的钎焊是可行的 ,改良后的钎剂进行青铜文物修复过程符合文物保护原则 ,避免了钎剂在钎焊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
2004, 16(2):36-38.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2.006
摘要:铅同位素比值作为探索青铜器产地和矿料来源的指示剂而被广泛采用 ,为论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进行了仿古范铸实验。测试分析表明 ,长江中、下游出土古铜锭含铅量大多在 1%以下 ,样品中添加铅的含量远高于铜、锡料所带入的微量铅。结果证明 ,青铜器铅同位素的指示意义是不确定的 ,并且在冶铸过程中可能存在铅同位素的分馏。
2004, 16(2):39-4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2.007
摘要:为了保护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漆、木器文物 ,中日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对漆、木器文物进行树种、漆膜等分析研究 ,采用高级醇对饱水漆、木器文物进行加固实验 ,该方法具有加固时间短、器物变形小、资金投入少等特点 ,其结果令人满意。
2004, 16(2):45-50.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2.008
摘要:龙泉窑是我国陶瓷生产业中最重要的窑场之一 ,其制瓷业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现代仿古龙泉青瓷的生产水平也达到了一定高度。为研究不同时代龙泉青瓷产品的特征 ,特采集一组宋、元、明及现代龙泉青瓷样品 ,通过显微观察、色度测定及对瓷釉的主量、微量化学组成进行X荧光分析 ,实验数据分析表明龙泉青瓷釉的制作有一定的年代特征 ,宋早期青瓷釉中存在石灰釉产品 ,而南宋以后 ,龙泉青瓷釉逐渐成为石灰碱釉。现代仿古龙泉青瓷的主量化学组成与古龙泉青瓷有很大相似性 ,但微量组成的不同反映出在原料配方上还存在很大差异。分析结果将为龙泉青瓷的研究与鉴定提供部分借鉴和依据
2004, 16(2):51-63.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4.02.009
摘要: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对九种核心期刊 ,其中八种为考古类核心期刊 ,一种为物理类 (原子能科学技术类 )核心期刊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每种期刊均从创刊号起统计到 2 0 0 2年底止 ,共计 976篇论文。从逐年论文数统计中发现 ,我国科技考古论文统计曲线呈现三个平台 ,它印证了我国科技考古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即倡导期 (195 0 -1977) ,初步发展期 (1978-1989) ,快速发展期 (1990 -2 0 0 2 )。这三个发展阶段与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期所对应。从按五大类科技方法统计发现 ,核技术方法共 36 0篇 ,占总数 36 .8% ;生物方法 130篇 ,占总数 13 .3% ;物理和化学方法 4 2 7篇 ,占总数的 4 3 .7% ;地球物理方法 4 1篇 ,占总数的 4 .2 % ;计算机及其应用 18篇 ,占总数的 1 .8%。统计表明 ,不少高新技术已在考古事业中得到应用 ,核技术方法及物理和化学方法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为了更完善地反映我国科技考古的全貌 ,需扩大统计调查期刊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