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13(1):1-7.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01
摘要:对一批西周—汉毛织品上的红色染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毛织品上提取、分离得红色染料一主要成分,经质谱(EIM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H核磁共振谱(HNMR)、C核磁共振谱(CNMR)分析鉴定,其主要成分为紫茜素。所有毛织品红色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与标准品茜草素、紫茜素一致,只是两成分之间的含量不同,因而判断这些毛织物上的红色染料均来源于茜草属植物。
2001, 13(1):8-1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03
摘要:白鹤梁题刻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受三峡水库淹没影响。在简单介绍和评价白鹤题刻现有保护方案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探讨白鹤梁题刻及其与水域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在进行白鹤梁题刻保护时,除了应注意保护白鹤梁题刻本身,还应恢复白鹤梁题刻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
2001, 13(1):15-20.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04
摘要:为探讨银器文物变色的原因与防变色缓蚀剂的筛选研究,用极化曲线法对目前已知的多个银缓蚀剂进行缓蚀性能评价。筛选出较优良的银缓蚀剂为:2—巯基苯并恶唑(MBO)、1—苯基—5—巯基四氮唑(PMTA)、2—巯基苯并咪唑(MBI)等。这对银器文物保护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2001, 13(1):21-27.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05
摘要:依据现代科学检测方法,对唐代鎏金铜天王像不同部位的锈蚀产物进行了系统分析。运用软硬酸碱之间相互反应规律的理论,制定了以EDTA为主的配位体参加除锈反应的方案。综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找出络合反应中的最佳反应条件,从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出较为可行的鎏金器物保护方法。
2001, 13(1):28-32.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06
摘要:为配合国家文物局对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病害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采用声波CT层析成像技术对东桥台内部结构进行了泸定桥东桥台的无损探测,为泸定桥东桥台裂缝病害原因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病害整治措施。
2001, 13(1):33-38.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07
摘要:对陕西耀州窑4个古瓷器碎片的热释光高温峰测量的结果表明,瓷器样品具有天然热释光信号,而且,其信号增长呈良好的线性,高温峰可以用于瓷器的年龄测定和真假鉴定之中,瓷器热释光高温峰技术有望成为热释光测定瓷器年龄的一个方法。
2001, 13(1):39-46.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08
摘要:探讨了我国大型古建筑群的基础岩体出现裂隙、破碎带、危岩体、负地形、崩塌、滑坡等相关病害成因,介绍了水平锚杆加固危岩体技术、斜锚杆加固海蚀洞技术、喷锚挂网处理表层破碎带技术、锚索加固城墙、表面作旧保护特色地貌等技术的研制和实施。
2001, 13(1):47-50.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09
摘要:夹锡钱作为北宋末年一种重要的流通货币,对它的考证工作则显得尤为必要。文章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史书所载的夹锡钱应为宋徽宗时期铸行的大铁钱。同时通过扫描电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两种科技手段,对夹锡钱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地论证了夹锡钱是铁钱的这一论断。
2001, 13(1):51-5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10
摘要:根据对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的考证,确定它为手工束综提花机织成的提花丝织绫,从采集到的原始数据,结合传统的纺织工艺技术资料,设计复原织造手段及相关工艺,复制出文物基体坯绸。按文物做旧如旧的原则,先进行织物的老化处理,再做旧,使复制物尽量与原物相一致。
2001, 13(1):55-60.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11
摘要:X光照相方法的无损特性,就决定了这一技术适合被用于研究文物这一特殊对象。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X光照相技术在文物及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反映不同材质文物的保存状况,揭示被锈蚀物覆盖的铭文及纹饰,显示古代器物的工艺痕迹,有助于考古出土文物线图的绘制等。
CavalliniT.,MassaS.,RussoA.,马涛
2001, 13(1):61-64. DO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01.01.012
摘要:在对博物馆文物保护问题专家所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广泛的最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以勾勒出一幅每件文物最佳保存所涉及的主要环境参数的简明图示。它表明了“文物安全保存范围”。应该强调指出,在考虑文物材质长期暴露于其中并逐渐适应的环境压力(对每个环境因素,每件文物所承受的环境压力都不一样)对文物的影响程度时,还应该考虑文物的“历史年龄”。由于目前还不可能建立一套可靠的标准,本文对上述论及的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并对文献中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数据进行了较深入地论证。